什么是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生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疼痛常位于前额、脸部、鼻腔、口腔等。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尤多。患者往往伴随长期反复的就医经历。
突发性的阵痛,表现为面部,口腔及下颌部位的某一点,突然发生剧烈性的闪电式短暂的疼痛,如刀割样,火烧样,针刺样或电击撕裂样痛。 多在谈话,进餐或洗脸时发生,每次历经数秒或数十秒至几分钟,疼痛立即向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区域的范围扩散,疼痛常达到如此剧烈,以至于病人要停止谈话,停止饮食,停止行走,以双手掩住面部。 在患者发病初期,疼痛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长达数月或几年。 自行停止自愈的病例很少,以后发作逐渐频繁,疼痛加重,病程可几年或数十年不一,严重者发作日夜不分,每天可达几十次,甚至数百次,不能进食喝水,体质消瘦,患者终日处于疼痛难耐状态。 疼痛发作仅限于三叉神经的三个分支分布区: 第一支的疼痛在上睑和前额; 第二支的疼痛在上唇,齿龈及颊部,亦有硬腭疼痛者; 第三支的疼痛在下唇,齿龈及下颌部,涉及到舌部痛较少,偶见双侧性的各自发作,以至于有些患者误诊为“牙痛”,拔牙后仍不能缓解疼痛。
50%以上患者,在颜面部某一区域内有特别的皮肤敏感区,有轻微的触动,面部肌肉的牵拉及震动便可引起发作,这样敏感的区域范围局限,集中在一点或两点,称之为“触发点”或“扳机点”。
一个病人可有数个触发点,部位常见于患侧上下唇,口角,鼻翼,颊部或齿龈等,凡是刺激和牵动此点便引起发作,从此点开始,立即放射到其他部位,面部刺激包括谈话,唱歌,进食,洗脸,剃须,刷牙及风吹等。
由于疼痛并面部肌肉痉挛性抽搐,口角可向患侧歪; 发病初期,面部,眼结合膜充血发红,流泪,流涕等; 发病后期,可能出现结合膜发炎,口腔炎等; 有的病人在疼痛发作时,用手掌握住面颊并用力地搓揉,以期缓解疼痛,久而久之使患侧面部皮肤变粗糙,增厚,眉毛稀少甚至脱落。 常见情况是由血管压迫、肿瘤侵犯、病毒感染、口腔慢性炎症刺激等原因引起。
主要治疗方式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而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能够达到长期有效的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微球囊压迫术、微血管减压术和射频热凝术,选择哪一种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自身需求决定。
手术特点对比:
1 微血管减压术:开颅手术、全麻无痛、效率高、常见并发症为听力下降;
2 微球囊压迫术:微创手术、全麻无痛、效率高、常见并发症为面部麻木;
3 射频热凝术:微创手术、剧烈疼痛、效率中-高、常见并发症为面部麻木。
微球囊压迫术(PBC)特点:
该手术是在嘴角侧开一个针眼大小的创口,在C臂X光机等设备监视下,用微球囊将导致三叉神经痛的神经纤维压迫几分钟,阻断痛觉神经传导。 和开颅手术相比,PBC的手术风险较小,治疗时间短,患者恢复速度快,而相对于同样是微创手术的射频热凝术,PBC采用的是短暂全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需承受剧烈疼痛,无精神压力,体验较好。 适宜人群: 1、年老、体弱、肥胖者; 2、高血压、糖尿病、肝病、肾病及心肺功能不全; 3、职业、地位、心理等因素,对开颅手术存在恐惧感; 4、家庭主要支柱,担心丧失劳动力; 5、其他手术方法治疗失败或复发。
PBC优点是微创无痛,住院2-3天,疗效好,并发症低,且费用合理,治疗后能迅速康复,返回工作和学习岗位,被越来越多的病人接受。
供稿:深圳市中医院外四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