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医院历程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

回首医院风雨历程,既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满怀理想,励精图治的发展史

作为与特区一起成长的深圳市中医院,这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的辉煌业绩,更为特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添上了浓重的一笔。我们深深感到:中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帮助、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几代中医院人的努力和奋斗,在此,我们谨向多年来一直关注我院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向全院员工致以亲切的问候。

1975 - 1979年

1980 - 1989年

1990 - 1999年

2000 - 2009年

2010 - 2015年

2016 - 2020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2021 - 至今

  • 2021
  • 2022
  • 2023

【1975 - 1979年】

深圳市中医院前身是宝安县中医院,于1975年成立,1979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而更名为深圳市中医院。建院之初,医院固定资产5300元,职工人数29人,总诊疗人次47500人次,从此开启“特区国医”的成长之路。

1975年2月

成立宝安县中医院(行政级别股级),借用宝安县人民医院门诊部第二层8间房开诊。

1977年

筹建一门诊大楼。

1978年

宝安县政府批准现一门诊部(深圳市罗湖区解放路3015号)为医院院址。

1979年3月

随着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宝安县中医院更名为深圳市中医院(行政级别县副科级),职工42人。

【1980 - 1989年】

80年代,医院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走内引外联、联合办医的改革之路,先后办起了华侨医院等合作医疗机构,开设结石治疗中心、肛肠医疗中心、美容整形中心等。医院固定资产从5300元增加到328.49万元,,职工人数从29人增加到309人,开放床位47张,总诊疗人次从47500人次增加到380718人次。

1980年07月

深圳市中医院门诊综合大楼落成并启用,业务用房面积达1676平方米。干部职工53人,设内科、针灸科、骨伤科、妇科、心电图室、脑电图室、中西药房等。

1981年11月

深圳市中医院与港商(香港中国医科大学同学会)合办深圳特区华侨医院,设外科、内科、妇科,床位60张,职工50人。

1982年06月

深圳市中医院行政级别升为县正科级。

1983年08月

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合作在华侨医院开设肛肠医疗中心。

1983年12月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经深圳市政府批准,筹建福田区福华路1号住院部和第二门诊部。

1984年08月

深圳市编委、市卫生局同意,深圳市中医院按副处级建制,成立深圳市肛肠疾病研究所。

1984年09月

与湛江医学院合作在华侨医院开设美容整形中心。

1985年01月

举行门诊住院大楼奠基仪式。

1985年03月

与南昌市按摩医院合办按摩推拿中心;与兰州军区总院合办腰腿痛专科门诊。

1985年05月

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深圳市时珍公司,进行中西药加工。

1985年07月

筹办制剂室,当年生产5种剂型,25种中成药。

1985年12月

在华强南路建成400平米简易门诊,开始接诊。

1988年05月

彭太平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深圳市劳动模范”称号。

1988年08月

与深圳美芝电器公司合办深圳市泌尿碎石中心。

1988年09月

与湖南沅陵男性病医院合办男性病专科。

【1990 - 1999年】

深圳市中医院拓展发展空间,在福田区福华路兴建门诊住院综合大楼,为九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27668平方米,并于1990年底竣工使用。医院固定资产328.49万元增加到6978.8万元,职工人数从309人增加到692人,总诊疗人次从380718人次增加到672087人次。开始设立住院部,开放床位266张,并利用深圳市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招聘大量专业技术骨干,更新、添置了医疗设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逐渐成为特区一所服务功能基本完备的综合性中医院。1995年,在全院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以“深圳速度”完成达标上等任务,正式通过评审成为三级甲等中医院、国家示范中医院、广东省示范中医院,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8年,医院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批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科研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1991年1月

举办门诊住院综合大楼启用典礼。 4月,建造李时珍铜像,设置在医院北门,由国家名中医邓铁涛教授为铜像撰写碑文并揭幕。 10月,经深圳市卫生局批准,蛇伤治疗中心成立。 10月,举行门诊住院综合大楼住院部启用仪式。至此,医院有2个门诊部,一个9层的住院部,医疗用房面积达3万平米,住院部设床位200张。

1993年4月

医院被广东省中医药局批准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 5月,深圳市卫生局批准成立联合PCR医学检验所。 11月,挂牌北京针灸骨伤学院教学医院。 12月,萧劲夫、骆继杰、王孟庸、彭太平被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

1994年5月

深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成立深圳市中医药研究所,机构为副处级科研事业单位。

1995年3月

医院批准成为“国家示范中医院”、“广东省示范中医院”、“三级甲等中医院”。

1996年

医院行政建制升为正处级。

1997年

6月,推出深圳市首家“电脑预约挂号”服务。 10月,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实现中药代煎机械化,推出颗类状“免煎中药”。 12月,挂牌深圳市肛肠疾病研究所。

1998年

7月,中药饮品按剂量进行定量包装改革。9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批复李顺民等7位医师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12月,内科二病区(肝病科)研制的软肝冲剂和乙肝2号、乙肝3号在防止肝硬化和治疗慢性肝炎等方面,经广东省科委评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000 - 2009年】

2000年开始,医院抓改革、抓管理,向管理要收益,以病人为中心,办市民信得过医院,并加强以重点专科建设为核心的中医内涵建设,实行科教兴医战略,使医院各项工作取得新飞跃;医院年诊疗人次突破百万,医院兴建了总面积达9800平方米的科教综合楼;2002年,得到政府投资兴建总建筑面积四万平方米、设置床位600张的住院大楼;争取政府支持投资3000多万元的门诊综合楼、消防及配电工程进行改造;使用政府拨款购置CT、MRI等大型现代诊疗设备,提高了中医院的诊疗技术水平,同时使医院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医院固定资产6978.8万元增加到34857.82万元,职工人数从692人增加到1410人,开放床位数648张,总诊疗人次从672087人次增加到2024298人次。2006年开始,医院重视中医内涵建设,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打造中医名院,各项工作取得质的飞跃,多个专科通过评审成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省中医名科,多名专家成为深圳市名医、享受国家和市政府特殊津贴,医院成为广东中医名院、全国卫生文化先进单位、全国中医医院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名院名科名医建设成绩斐然。

2000年1月

医院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医院后勤物业正式移交新东升物业公司管理。6月,市社保局批准医院成为定点医疗单位。10月,开展首例颅脑手术。

2001年1月

广东省中医药局授予罗陆一、陈福如教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2月,螺旋CT正式启用。4月,内科一病区与外科合作开展广东省首创“微创保胆取石术、胆囊息肉摘除术”。5月肝病科成为广东省第一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12月,党委书记陈福如被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党和国家领导人保健工作先进工作者”,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表彰大会,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02年3月

举办制剂科教综合楼奠基典礼。4月,与贵州省黔南州中医院结成对口帮扶单位。11月,举行国家级肝病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揭牌仪式。

2003年7月

在抗击非典战役中,呼吸科高雪主任受到温家宝总理接见。8月,医院荣获“广东省抗击非典先进单位”。12月,临床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成为国家二级实验室。

2004年2月

聘请美国Thomas Jefferson 大学马克教授为客座教授,并签订合作协议。9月,医院被确定为“深圳市数字化医院建设规范协作单位”。12月,肝病科周大桥主任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5年5月

举行住院大楼封顶仪式。7月,深圳市痛风爱心俱乐部成立。12月,举行内科二病区“国家级青年文明号”揭牌仪式。肝病科周大桥主任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2006年9月

医院14名医师被授予“深圳市名中医”称号,10位医师被授予“深圳市优秀中医”称号。

2007年8月

在公立医院中首推“医院开放日”。11月,举办首届全国中医药书画摄影大赛暨中医院文化建设研讨会。

2008年1月

住院大楼全面启用。5月,接收治疗汶川地震伤员。10月,重症监护病房开科,设床位10张。11月,脾胃病科、心血管内科、骨伤科、内分泌科、脑病心理科被确定为广东省“十一五”首批中医重点专科。

2009年

3月,被评为“广东省中医名院”。肝病科牵头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证候规律及中医药治疗方案”研究获得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部重大科技专项“十一五”计划立项。 4月,向社会公布“09号防感汤”,加强人感染猪流感防控工作。 5月,肝病科、肾病科、脾胃病科、针灸科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中医名科”。 6月,被评为深圳市医疗保险信用等级AAA级单位。被广东省中医药局确定为“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 7月,临床分子生物实验室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 10月,门诊电子工作站(HIS)系统上线。深圳市卫计委批复将市眼科医院旧址门诊住院大楼调拨给市中医院。

【2010 - 2015年】

2010年开始,医院以创新促服务,以服务促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在全市率先推出后医疗服务、中药速递、多渠道预约挂号、移动就医等便民服务,同时加强学术传承与创新,建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国医大师工作室、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收获较高的社会满意度,被授予“医德医风建设典型单位”、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广东省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2年,医院被认定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医院。2014年,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项目立项,规划床位3000张。2017年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医院职工186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40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有正高级职称190人,副高级职称249人;医院医疗设备总值超过5亿元,年门诊量200万余人次,开放床位近1000张,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2010年

5月,成为东莞市社保局在深圳的6家定点医院之一。
6月,与开封市中医院缔结友好医院。
11月,举行建院35周年庆典活动。

2012年

1月,被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评定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市卫计系统“2011年医疗服务整体管理和质量评估”中总分第一。 2月,被深圳市国安局授予“2010-2011年度深圳市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先进组织”称号。 3月,获得“深圳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先进单位”。 5月,李顺民教授获得“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6月,举行首批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拜师仪式。医院通过三级甲等中医院等级评审。 7月,被认定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 8月,肝病科牵头的“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上海正式启动。中医肾病学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10月,荣获“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11月,“贾氏点穴法”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肺病科、推拿科、风湿病科被确定为广东省“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011年

3月,心血管病科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肝病科周大桥主任荣获首届“鹏城杰出人才奖”。 5月,医院荣获广东省建设厅“节水型单位”称号。医院通过“国家中医院管理年”检查评估,得分在广东省中医院中排名第二。 6月,获得国家食药局授予“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8个专业获得认定。 7月,开展中药邮政速递服务。8月,蛇伤病区正式成立。 10月,成为首批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国家重点专科肝病科、肾病科、针灸科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 11月,获得“全国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特约研究单位”,被市卫计委认定为“医德医风建设典型单位”之一。

2013年

3月,推行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做法得到省卫生厅派驻纪检工作组的肯定,在深圳市卫生计生系统中作经验推广;被确定为“国家中医护理学重点专科协作组单位”; 6月,举行深圳市中医院新院区项目专家论证会。 10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课题1项,省级课题立项9项;获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王孟庸、李顺民两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

2014年

1月,在全市首推“后医疗服务”,成立“后医疗服务部”,配置5名全职工作人员。 2月,省人民政府授予李惠林等4人“广东省名中医”称号。在全市率先开通了微信服务号。经教育部认定为“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国家级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4月,第三门诊部(中医特色门诊部)挂牌营业。深圳市中医院扩建项目落户光明新区。 5月,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称号。举行警务室揭牌仪式暨全市医院警务室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会,我院警务室被树为全市医疗单位样板工程。 6月,“移动就医”APP平台正式上线。 7月,揭牌成立“暨南大学与深圳市中医院共建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通过省、市工伤康复协议机构资质评审成为深圳市工伤保险康复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全科医生规范化临床培养基地及基层培养基地,确认为广东省首批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临床培养基地及基层培养基地。 9月,荣获全国中医药科技推广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通报2013年医院群众满意度第三方评价结果,我院在接受评审的广东省99家医院中,排名第五。在全省55家市属医院中,排名第三。光明院区项目获得市发改委批复。 10月,召开“三名工程”建设研讨会暨“国医大师工作室”揭牌仪式,会上深圳首个“国医大师工作室”揭牌成立,并举行了拜师仪式。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单位。 11月,“贾氏点穴疗法” 上榜国家非遗名录。 12月,受托创建国际性生命健康工程学院工作正式启动,深圳市政府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 12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医案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在深圳举行,该专业委员会挂靠医院。

2015年

3月,通过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复核。 4月,光明院区、针灸推拿分院项目移交市建筑公务署。医院获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 “广东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7月,二门诊门诊综合楼启动装修改造工作。“嗣广点穴牵顿脊椎整复术”入选福田区区级非物质遗产名录项目。 8月,《深圳中医养生治未病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获得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1700万元。 8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深圳市中医院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0月,京基100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正式开业。“警卫圈”(基于治未病理念的颈椎病防治360模式构建)以最高分荣获第三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一等奖殊荣。 11月,国家中医重点学科“中医肝胆病学”高分通过验收检查。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市政府办公纪要252号》,将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项目床位总数定为3000张。 11月27日,深圳市中医院17个专科被深圳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认定为深圳市中医特色专科。 12月,市医管中心任命新一届院领导班子,易铁钢任院长,黄彬任党委书记,李惠林、杨曙东、徐明珍任副院长。深圳市政府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依托深圳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创建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选址龙岗区国际低碳城。举办“首届鹏城膏方养生节”活动。

【2016 - 2020】

医院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国际化区域医疗中心城市的总体部署,以医疗卫生“三名工程”为契机,加快推进包括福田院区、光明院区、针灸医院、科教中心“一院四区”建设工作,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启动中医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医疗核心制度及流程的重申和修订,提高医疗质量和诊疗水平;实施智慧医疗推动诊疗服务便捷高效和医院管理水平;推进廉洁诚信医院和平安医院建设,改善市民看病就医体验,加强员工职业发展平台建设,促进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心中有爱,服务有情!深圳市中医院将继续秉承“精诚、团结、传承、创新”之院训精神,以更高尚的医德,更精湛的医术,更过硬的医疗质量,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办市民信得过医院,推动特区中医药事业走向新的辉煌。

2016年

1月

与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智慧药房合作协议。

3月

市委宣传部授予医院“深圳市首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

4月

医院成为第三批中国医院品质管理联盟培训基地,易铁钢院长增补为联盟常务委员。

5月

医院智慧药房上线,全市首家实现了从挂号、缴费、就医、取药一条龙在线便民服务模式。

6月

获批成立深圳市中药制剂中心。成为医保在线支付首批试点单位。

7月

与河北以岭医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吴以岭院士工作室、针灸临床科研一体化刘保延院士工作站,新增耳鼻咽喉科、肛肠科、肿瘤与血液病科3个市中医特色专科。

10月

推拿科成为全国第一家国际中医整脊科医师培训基地。市发改委下达光明院区可研批复,总规模3000床,总投资估算为232007万元。

11月

肝病科、肾病科、脾胃病科、内分泌病科、针灸科、脑病心理科被认定为市医管中心品牌学科,同时医院成为市医管中心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单位,负责中药药效与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服务平台、中医药防治肝脏疾病创新平台、中药新药开发创新平台等三个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肾疾病研究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内分泌疾病研究中心分别挂靠医院成立。光明院区完成医疗工艺流程设计,取得环评、可研批复。医院荣获 “互联网+”社会服务最佳创新民生机构荣誉称号。圆满完成2016深圳国际马拉松医疗保障任务。

12月

引进6个“三名工程”团队。实施“50+50+250”的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被福田区委、区政府授予“深圳市福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引进杜雪莲、蒋基令、赵江宁、刘尚文、李金星、徐亚林、孙业红、喻闽凤、郑月慧等高层次人才和临床实用型人才,为外科、妇科、药学等科室引进数名副主任医师以上博士、博士后。同时,医院全面扎实推进临床带教小讲课工作,全院平均每月开展小讲课160余次。评选出医院首届“十佳”先进个人。

2017年

1月

医院顺利通过工伤康复协议机构资质评审;周大桥、杨卓欣两个广东省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立项。

3月

成立“汪受传名中医工作室”;启动深圳市中医院春季养生文化节,以及“献爱心,做义工”活动;紫金县柏埔镇复兴村村民委员会赠予医院“精准扶贫民心所依”荣誉牌;广州中医药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深圳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管委会成立暨管委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4月

深圳市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挂靠我院成立;医院创新职代会建议提案办理形式,举行第一次面对面提案答复会。

5月

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院项目储备库;光明院区获得用地许可;与广西河池、百色市中医院以及毕节市中医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柔性引入北京光明骨伤医院韦以宗教授中医整脊团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姜泉教授风湿病团队。

6月

医院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合作基地、深圳市首批住院费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医院、全市DRG收付费改革试点医院,获评成为深圳唯一一家中国糖网筛防工程筛防中心;李顺民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7月

医院柔性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健教授心血管病团队、丹麦奥胡斯大学Lars Bolund(劳尔思·博伦)教授肝脏疾病基因医学—再生医学团队。

8月

医院6个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柔性引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首席研究员中医针灸临床评价方法创新团队。

9月

光明院区所有建设用地手续办理完毕,开始地块清理;内分泌病科“针藏圈”、骨伤科“脊康圈”分别获得全国第五届品管圈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院长易铁钢教授荣获2017年度全国品管圈积极推动先进个人;黄彬、虢周科、童光东、彭力平荣获“广东省名中医”荣誉称号,广东省李惠林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立项。杨曙东副院长当选世中联慢病管理专委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和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10月

医院第一批对口帮扶广西百色医疗队抵达当地;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会诊中心。

11月

光明院区正式开工;院领导带队赴紫金县中医院、东源县中医院、龙川县中医院及紫金县复兴村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医院召开创建广东省高水平中医医院动员大会,与12个创建重点科室代表签订责任状;易铁钢院长当选中华中医药学会管理分会副会长;第三届鹏城膏方养生文化节正式启动。

12月

医院成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晁恩祥国医大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落户医院;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杨卓欣教授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启动,继承人为闫兵、刘远声医生。

2018年

医院引进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韦贵康国医大师中医骨伤筋伤病团队、南京中医药大学汪受传教授中医儿科学团队、中日友好医院晁恩祥国医大师中医肺病团队等高层次医学团队3个,现有三名工程团队增加至11个。

1月

医院牵头成立“深圳市治未病联盟”,获评国家卫计委2013-2017年度全国创建“平安医院”活动表现突出集体;虢周科、彭力平入选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黄彬、童光东、周大桥、高雪、李浩入选第三批名老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老师。

2月

肝病科主任童光东荣获“2017年度深圳市卫生健康十大杰出贡献者”称号。

3月

医院成为深圳市基层中医药和“治未病”工作指导中心。

4月

医院开设深圳首个精准医疗药学门诊、慢性肾脏病营养门诊,为病人分别提供定制化用药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营养方案。

5月

于海波等15名专家被授予“市名中医”称号,皮敏等17名专家被授予“市优秀中医”称号。

6月

医院获批“广东省中医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7月

黄明河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立项(至此,医院获批建设络继杰、王孟庸、李顺民、黄明河4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其中3个已通过验收);医院成立国医大师刘敏如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肺病科、风湿病科、推拿科通过广东省“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验收。

8月

世界卫生组织针灸服务质量保障及提升项目第四次工作会议在医院召开;肝病科获批深圳市2018年第一批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医院获批立项2018年国自然课题8项。

9月

医院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南区中医肝病诊疗中心;何泰东入选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医院成立“深圳市中医院南丁格尔志愿服务分队”。

10月

医院荣获“全国医院多维管理工具示范单位”称号、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优秀组织奖”,“谈骨论筋”圈获得课题研究性品管圈一等奖。

11月

医院通过三甲医院复审现场评审;国家“十三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启动。

12月

医院牵头成立深圳市中医医疗联盟、深圳市中医护理区域联盟、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临床传承创新研究中心抗痛风联盟。

2019年

1月

医院挂牌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医院,并成立“国医大师徐经世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

4月

医院获批陈福如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5月

肾病科、内分泌科等25个专科被确认为“深圳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其中6个为中医临床重点专科、2个为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7个为中医特色专科(专病)。

6月

医院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五级、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等级四级甲等评审,成为全国首家通过高水平电子病历评审的中医医院;成立“谢强全国名老中医深圳传承工作室”,耳鼻咽喉科主任刘元献成为中国现代中医五大学派之一“旴江医学”谢氏喉科第七世传承人。

7月

医院牵头成立“深圳市中医男科医疗技术专业联盟”;推拿科林远方主任当选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第四届主任委员,医院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主任委员单位。

8月

肝病科、肾病科、针灸科、脾胃病科、内分泌病科5个专科获批成为“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肝胆病学、中医肾病学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验收。

11月

医院举办“不忘初心 筑梦杏林——深圳市中医院首届职工技能大赛”。

12月

耳鼻咽喉科、泌尿外科、肿瘤科、护理学、临床药学、儿科、老年病科共7个专科被确认为广东省“十三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020年

1月

1月3日,深圳市中医院黄彬、童光东、喻闽凤3位教授获批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1月8日,当武汉不明肺炎的形势尚未明朗时,深圳市中医院学苑社康中心医生李天昊率先拉响了全市第一声警报,帮助深圳发现了全省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第一个“人传人”病例、第一个聚集性家庭病例。 1月24日起,深圳市中医院先后派出16名中医专家,分批进驻“新冠”定点救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陈生被任命为深圳市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专家组组长。

2月

2月9日,深圳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骨干戎晓函、王虎作为深圳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 2月17日,由深圳市中医院牵头组建的深圳市首支援鄂中医医疗队25名医护人员出征雷神山医院,加入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独立负责感染三科六病区救治工作。 2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副局长闫树江、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陆建伟一行到广东省援鄂中医医疗队驻地慰问队员。

3月

3月29日,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广东队负责的感染三科六病区病人清零,累计收治患者99名(危重症患者23名),中医药参与治疗率100%。其中深圳队累计收治患者46名,重症患者13名,年龄最大87岁,平均年龄63岁,中医药参与治疗率100%,纯中医治疗病例34 名,纯中医治疗率73.9%,3月23 日实现重症清零,3月28日实现病区病人清零,零死亡病例,没有轻症向重症转化病例。3月31日,深圳中医医疗队25名队员荣归深圳。

6月

6月20日,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专程调研深圳市中医院,提出支持市中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推动深圳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6月29日,深圳市中医院在全国首次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533家中医医院中位列第13名,国家监测指标等级A+。 6月30日,深圳市中医院通过国家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六级评审,成为全国唯一一家通过电子病历六级评审的中医医院。

9月

9月4日,深圳市中医院牵头成立了华南区中医肝病护理联盟,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南区中医肝病护理联盟理事长单位。 9月23日,深圳市中医院牵头组成的深圳援鄂中医医疗队,作为广东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队,由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9月27日,深圳市中医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资助金额254万元,创历史新高。 9月29日,深圳市中医院福田院区综合楼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封顶。

10月

10月21日,深圳市中医院学苑社区健康服务站全科医生李天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陈生、副主任中医师李亚清,内分泌病区护士长彭思萍获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12月

12月12日,深圳中医院福田院区完成感染性疾病楼升级改造,成为市首家规范化标准化完成发热门诊改造的医院。 12月13日,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正式封顶。 12月18日,深圳市中医院启动中医医疗服务打包收费试点工作。 12月27日,广东省副省长李红军在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省卫健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市卫健委主任罗乐宣的陪同下到深圳市中医院调研,提出支持市中医院建设广东省高水平医院。 12月,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慢性乙型肝炎及相关肝硬化、肝癌中医防治体系构建与应用”项目获202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1 - 至今】

医院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国际化区域医疗中心城市的总体部署,以医疗卫生“三名工程”为契机,加快推进包括福田院区、光明院区、针灸推拿分院、一门诊部和科教中心“一院五区”建设工作,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启动中医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医疗核心制度及流程的重申和修订,提高医疗质量和诊疗水平;实施智慧医疗推动诊疗服务便捷高效和医院管理水平;推进廉洁诚信医院和平安医院建设,改善市民看病就医体验,加强员工职业发展平台建设,促进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心中有爱,服务有情!深圳市中医院将继续秉承“精诚、团结、传承、创新”之院训精神,以更高尚的医德,更精湛的医术,更过硬的医疗质量,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办市民信得过医院,推动特区中医药事业走向新的辉煌。

2021年

1月

1月14日,深圳市中医院获批4个广东省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单位(针灸、中医儿科、中医病案、肛肠)。

2月

2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教司卢国慧司长、张欣霞副司长、曾兴水副处长一行到深圳市中医院进行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调研,广东省中医药局金文杰副局长、规财人事处刘木才处长,市卫生健康委常巨平副主任、刘冬云处长陪同调研。

3月

3月,深圳市中医院获批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 3月,深圳市中医院在2019年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获A+等级。 3月11日,国家中医肝病华南区域中心联合5省成立华东南中医肝病诊疗联盟。 3月26日,深圳市中医院积极响应全市开展新冠疫苗全员接种的统一部署要求,迅速组建由269名医生、护士及救护车组成的市级接种医疗队。根据市卫生健康委下达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医疗保障需求,3月30日,医疗队分别出发支援市民中心、深圳会堂、学苑社康等临时集中接种点,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国家督导组领导及专家一行在吴以环副市长的陪同下对市民中心新冠疫苗集中接种点的接种工作进行了督导,对现场医疗队工作给出了好评。 3月3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余艳红书记带队莅临深圳市中医院调研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段宇飞主任,深圳市吴以环副市长,市卫生健康委吴红艳主任、常巨平副主任等陪同调研。

4月

4月7日,深圳市中医院制定2项国际组织标准《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腰椎滑脱症》,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正式发布。

5月

5月,深圳市中医院通过国家胸痛中心审核认证。 5月,市第七次党代会、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市政协七届召开,市中医院易铁钢院长、学苑社康李天昊医生作为市人大代表出席人大会议,徐明珍副院长、急诊科刘禹翔主任作为市政协委员出席市政协会议,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生主任作为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代表出席会议。“五将”参政议政,在深圳市中医院历史上,创下了新纪录。 5月21日,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慢性乙型肝炎及相关肝硬化、肝癌中医防治体系构建与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7月

7月21日,深圳市中医院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成立华南区域中医儿科诊疗中心深圳分中心,并成功举行签约暨揭牌仪式。 7月29日,国家交叉调研评估组高云峰组长率队莅临深圳市中医院开展DIP付费改革试点专项调研评估工作,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刘兴民调研员、深圳市医疗保障局林汉城副局长、医药管理处李中齐处长等有关领导陪同调研。

8月

8月20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王伟校长带队一行5人到深圳市中医院调研指导。 8月31日,陶永欣副市长率队莅临深圳市中医院调研高水平医院建设情况,市政府产耀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王浚副主任、市财政局杨江涛副局长、市卫生健康委吕光华副主任及秘书处、财务处、科教处、中医处、医管处负责同志,市中医院易铁钢院长、黄彬党委书记陪同调研。

9月

9月28日,《基于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院内会诊制度执行规范率的研究》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评为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典型案例。

10月

10月8日,深圳市中医院依托“三名工程”项目引进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中医临床团队、澳门科技大学刘良院士中药制剂创新与应用研究团队。 10月,《滋肾降糖丸防治糖尿病骨质疏松的机制及临床应用》《一本书读懂骨关节疾病》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临床状态医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学术著作奖三等奖。12月,《基于“虚毒瘀积”构建慢乙肝及相关肝硬化、肝癌的病机体系与应用》项目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10月22日,深圳市中医院荣登“2021届智慧医院HIC中医医院60强”榜首。

11月

11月5日,深圳市中医院顺利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五级乙等。

12月

12月11日,深圳市中医院牵头成立全国中医整脊联盟。 12月11日至12日,深圳市中医院内分泌病科病区“消脂圈”荣获第九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多维工具)大赛“一等奖”,骨伤科二病区RCA项目荣获第九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多维工具)大赛“二等奖”。 12月14日,深圳市中医院获批为广东省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单位。

2022年

3月

3月5日,深圳市中医院派出由医生2人、护理骨干10人、影像技师1人组成的援市三院医疗队到达市三院,开始为期2月的支援工作。

4月

4月,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研究所获批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正式成为“深圳市中医肝病重点实验室”。

5月

5月3日,深圳市中医院综合楼正式启用。 5月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深圳市中医院新增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新增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人。 5月20日,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创带领市卫生健康委规信处、市医疗卫生专业服务中心相关领导到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开展调研,考察项目施工情况并参观会议中心,深圳市中医院徐明珍副院长及后勤保卫部负责人参与调研。

6月

6月28日,深圳市中医院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评选为国家首批临床营养建设试点单位,试点方向为医院营养筛查、评估、诊断、治疗一体化流程建设。

7月

7月8日,2020年度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成绩公布,深圳市中医院以861.6分的优异成绩在全国中医综合医院中位列第16名,连续3年考核等级A+。 7月15日,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常巨平带队考察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项目建设情况,光明区卫生健康局李健男局长、魏莉莎副局长,深圳市中医院易铁钢院长、徐明珍副院长参与调研。

9月

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深圳市中医院获14项国自然项目立项,创历史新高,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医院中排名第一。 9月15日,深圳市中医院成为广东省首批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 9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结果。深圳市中医院以919.8分的优异成绩在全国532家中医综合医院中排名第5,同比上升11名,连续4年被评为最高考核等级A+。 9月30日,深圳市中医院《降低胰岛素注射所致皮下脂肪增生发生率》获亚洲医疗质量改进案例一等奖,《中医+MDT肥胖症防治新模式构建》获亚洲医疗创新案例大赛一等奖。

10月

10月,深圳市中医院获批深圳市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0月11日,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带领市政协、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建筑工务署、光明区政协相关领导及负责人至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调研项目建设情况,实地考察了妇儿中心大楼11层病房样板间及装饰走廊。深圳市中医院易铁钢院长、徐明珍副院长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

11月

11月,深圳市中医院支援广州方舱医院,先后选调3927人次医护人员(26批次)支援核酸采样工作。 11月13日,深圳市中医院成为广东省护士协会中医护理个案管理与研究分会和广东省护士协会砭石温灸、易罐护理分会主委单位。 11月25日-27日,深圳市中医院获第十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多维工具)大赛先进集体。

12月

12月,深圳市中医院《健脾益肾方治疗慢性肾脏病临床和基础与应用开发研究》获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基于精准医疗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痛风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风湿免疫疾病中医特色疗法》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学术著作奖。 12月14日,光明区委副书记、区长邱浩航率队调研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建设情况。深圳市中医院党委书记蔡本辉,医院办公室、后勤保卫部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12月26日-28日,受广东省中医药局委托,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三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组到深圳市中医院开展三甲复审工作。

2023年

暂无数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