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发热了怎么办?物理降温还是吃药?发热应对攻略来啦!

发布日期:2024-08-03

发热了,如何快速降温?一定要吃退热药吗?什么时候吃药效果更好?一起来了解一下发热这件小事。


一、什么是发热?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或其他原因的作用下,引起体温调节中枢产热或者散热功能障碍,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的一个体征。

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左右,昼夜波动范围≤1℃。某些生理情况也会出现体温升高,不同的个体、同一个体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其体温会有所不同:

①不同个体:儿童由于代谢率高,体温可比成年人高;老年人代谢率低,体温比成年人低;个别人的基础体温可比正常范围略高或略低0.5℃左右。
      ②同一个体不同的时间: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在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在排卵期和妊娠期体温较高,月经期较低。

③不同的环境:运动、进餐、情绪激动和高温环境下工作时体温较高,低温环境下体温较低。

正常人体温以腋温为准,正常范围为36至37℃,根据腋温高低可将发热分为四级:低热:37.3至38℃;中热:38.1至39℃;高热:39.1至41℃;超高热:41℃以上。


二、为什么会出现发热呢?

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其中任一环节出错时即可引起发热。很多人误以为发热就是有感染,其实引起发热的病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一)感染性发热

引起感染性发热的病原体有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

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或炎性渗出物等外源性致热原,在体内作用于致热原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使其产生并释放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及炎症蛋白-1等而引起发热。感染性疾病占发热病因的50%至60%。


(二)非感染性发热

由病原体以外的其他病因引起的发热称为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以下原因:

1.吸收热:由于组织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和坏死组织吸收引起的发热称为吸收热。

(1)物理和机械性损伤:大面积烧伤、创伤、大手术后、骨折、内脏出血和热射病等。

(2)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溶血、血型不合输血等。

(3)肿瘤性疾病:血液恶性肿瘤之外的各种恶性肿瘤。

2.变态反应性发热:药物热、血清病以及各种结缔组织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3.中枢性发热:有些致热因素不通过内源性致热原而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称为中枢性发热。这类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

(1)物理因素:如中暑等。

(2)化学因素:如重度催眠药中毒等。

(3)机械因素:如颅内出血或颅内肿瘤细胞浸润等。

(4)功能性因素: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感染后低热等。

4.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痛风、严重脱水、因致热原引起的输液或输血反应等。


三、何时吃退热药才是最佳时期?

2020年版《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指出: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 ℃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剂;高热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2017年版《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指出:对于体温≤39℃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而无需处理发热。

但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心率约增加18次/分。对于发热可能加重病情或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或威胁生命的那些患者,应充分评估退热治疗的获益与风险,不失时机地及时解热。以发热儿童为例,退热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提升孩子的整体舒适度,当出现活动、睡眠以及行为改变时,可使用药物退热。重点强调的是整体舒适性和危重疾病的症状,并非一度强调正常体温。

反复高热至40℃以上时,建议立即就近至当地医院就诊,以免过高的体温造成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伤。


四、常见的退热手段有哪些?

常见的退热手段有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及中医治疗降温。


(一)物理降温

1. 少量多次饮热水

多喝温开水会促进身体排汗,体内的热量会随着汗液排出体外,也能起到缓慢退烧的作用。

2. 温水擦浴

用干净毛巾蘸取30度左右温水,在手脚心、腹股沟、双侧颈部等位置擦拭,促使体温降低。也可尝试洗一个热水澡,但注意不可洗太长时间,以免消耗太多容易造成身体虚脱。

3. 冰敷额头或脸部

用冷冻过的湿毛巾、冰袋、冰贴等敷在额部、脸部、颈侧腋窝、腹股沟等处。有些人冰敷退热效果不显著,但好在许多人觉得这样舒服,那就可以试试,一切以舒适感为重。冰敷注意时间,避免冻伤。


(二)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洛索洛芬、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等。使用药物降温时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如果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应用解热药降温:

①体温过高,患者出现明显不适、头痛、意识障碍和惊厥者;

②恶性肿瘤、心肌梗死或心肌损伤患者发热;

③物理降温无效者。应用药物降温要注意掌握降温的时机,在体温上升期即使用物理或药物降温,使体温恢复正常,机体还会通过一系列减少散热、增加产热的反应把体温再“调节”到增高的“标准”上。


(三)中医治疗降温

1. 中药汤剂退热

根据患者症状、舌脉象,四诊合参,组方用药。常用退热法则有解表退热、清热解毒、通腑泄热、清热利湿、解郁清热、甘温除热、滋阴清热等,代表方剂有银翘散、大承气汤、新加香薷散、三仁汤、丹栀逍遥散、补中益气汤、清骨散等。

2.中药熏洗沐足降温

中药熏洗包括熏法和洗法,熏法、洗法可结合使用,是利用药物煎汤趁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此疗法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黏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深圳市中医院常用中药熏洗沐足降温的为“疏风散”,由解表退热中药组方而成,沐足后徐徐汗出,达到退热目的。

3.针刺退热

放血疗法是以针刺某些穴位或体表小静脉而放出少量血液的治疗方法,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通过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内蕴之热毒,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止痒、开窍泄热、镇吐止泻、通经活络之功效。常用退热放血穴位有耳尖、大椎、尺泽、少商、商阳等。。


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联合多种手段共同降温。

发热只是临床上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体征,如发热反复超过三天并且最高体温未见下降趋势,则需要立即至医院进行检查,查明发热病因,对因治疗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徐留斌、钟培玲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