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笔下“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亦是南方“返潮天”的始作俑者——墙壁凝露、地板湿滑、衣物不干,空气中弥漫的黏腻湿气,容易出现和诱发一些病症。
一、湿邪侵体:春季返潮的“健康警报”
(1) 外湿困脾:湿为阴邪,易阻遏脾阳,引发头重如裹、四肢酸沉、食欲减退。
(2) 内湿夹击:脾胃虚弱者湿浊内生,与外界湿气交织,加剧腹胀、便溏等症状。
(3) 疾病诱发:呼吸道敏感人群易发咳嗽、哮喘;关节炎患者疼痛加重;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易复发。
二、中医防潮四部曲:祛湿、健脾、护阳、疏肝
(一)饮食调理:清补结合,化解湿浊
宜食食材:
1.健脾祛湿:山药、茯苓、炒薏米、白扁--增强脾脏运化水湿能力 。
2.辛温散寒:生姜、陈皮、紫苏叶--驱散体内寒湿,促进循环。
3. 升发阳气:韭菜、香椿、豆芽--顺应春季生发之气,助阳气升腾。
Ø 忌食
1.生冷瓜果(西瓜、梨等)--易损伤脾阳。
2.油炸甜腻(蛋糕、肥肉)--加重湿滞。
3.潮湿环境下不宜进食隔夜饭菜--易滋生细菌。
Ø 推荐食疗方
四神汤:山药20g 、莲子15g 、茯苓15g 、 芡实15g,炖煮猪肚或排骨。
(二)起居防湿
1.室内除湿技巧
黄金时段关窗:清晨5至8点、傍晚6至10点湿度最高,需紧闭门窗。
科学除湿工具:空调除湿模式(设定24℃)/ 除湿机(日均排水量≥1L机型更佳)。
细节防霉策略:衣柜悬挂除湿袋、鞋柜放置咖啡渣(吸湿除味)、竹炭包、床垫下铺防潮垫、专业防潮膜或旧 报纸(每日更换)。
2.个人防护要点
① 春季阳气刚升而未盛,天气乍寒还冷,需遵循“春捂原则”不宜过早脱衣减被,注意保暖。
② 穿棉质透气袜,避免赤脚接触湿冷地面。
③雨天外出后立即擦干脚趾缝,更换干燥鞋袜。
④ 沐浴后用电吹风低温吹干大椎穴,防湿气入体。
(三)运动养生:微汗促循环,忌大汗伤阳
1. 最佳时段:宜选择脾经当令,湿气渐散时间上午9至11点。
2. 八段锦:重点练习“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每次15分钟。
3. 太极拳:配合深呼吸,疏通经络郁滞,改善关节僵硬。
4. 室内快走:原地高抬腿踏步,达到后背微热即可。
运动禁忌
1.避免傍晚运动以免加重阴湿沉积。
2.忌高温瑜伽、长跑等大汗淋漓,以免造成气随津泄,反致气虚湿留。
(四)情志调摄:疏肝解郁,静心养神
春季肝气升发,情绪易波动,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此时应顺应肝气的疏泄条达,保持心情舒畅。
调养建议如下:
1. 五音疗法:每日午间(11至13点)脾经当今时,聆听角调式乐曲《胡笳十八拍》,疏解肝郁。
2.穴位按摩:睡前按揉太冲穴(足背第1至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3分钟,配合深呼吸。
3.熏香助眠:卧室使用艾草香囊或檀香精油,宁心安神。 此外,顺应春季生发之气,应做到晚睡早起,应在23时之前就寝。
三、特殊人群防护
1. 关节炎患者:佩戴护膝护腕,避免关节直接受凉;湿冷诱发疼痛:每晚睡前艾叶+花椒煮水泡脚(水温40℃,15分钟)
2. 湿疹者,贴身衣物宜选纯棉材质,勤换洗并用60度以上热水烫洗,花粉、尘满渐多,过敏体质者外出戴口罩。
忌食海鲜、芒果、牛肉等发物,宜煮赤小豆冬瓜汤以利湿解毒。
3. 呼吸道敏感者:保持室内环境空气清新,晨起含服一片生姜,以驱散夜积之寒湿。佩戴中药防感香囊。
4. 老年人、儿童和行走不便的人士:地面潮湿,行走时要特别小心,防止滑倒和摔伤。居家宜穿防滑鞋,卫生间铺防滑垫。 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发生意外。
四、三大养生误区别让“防潮”变“伤身”
Ø 误区1:猛喝凉茶祛湿
多数凉茶性寒伤脾,反而降低湿气代谢能力。
Ø 误区2:盲目拔罐刮痧
体质虚弱者频繁拔罐刮痧易耗气,需辨证施治。
Ø 误区3:紧闭门窗不通风
午间湿度较低时,可短时开窗换气(30分钟为宜),同时开启电风扇促进对流。
五、化“湿”为机,春季养生的契机
1.《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春三月,此谓发陈”,顺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做好适时养生保健。
2. 晨起敲胆经:沿大腿外侧至足背第四趾外侧敲打50次,促肝胆疏泄湿浊。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特需医疗办公室杨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