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解锁“筋长一寸、寿延十年” 内涵,这些调护技巧必知!

发布日期:2025-05-02

“筋长一寸,寿延十年”是一句源自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俗语,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筋”与健康长寿的密切关联。中医理论认为,筋遍布全身,与人体运动功能紧密相关,筋络骨,骨连筋,骨居筋内,筋位骨外,筋又为联络全身之“纽带”;骨为全身之支架。人在相对年轻的时候,筋的灵活性、柔韧度相对较好,所以筋所带动身体的活动范围也相对正常。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筋功能也随之衰退,人体活动范围也会受此限制,身体变得越来越“僵硬”。而“骨正筋柔,气血自流”,因此,将筋“养”好,使之恢复“青春”,让身体恢复曾经的活力,可缓解身体不适,提高生活质量。



一、中医视角下的“筋”与健康

中医的“筋”是广义概念,涵盖现代解剖学中的肌腱、韧带、筋膜、肌肉及部分神经血管组织。《黄帝内经》提到“诸筋者,皆属于节”,强调筋对关节活动的重要性,其功能依赖于肝血滋养(即“肝主筋”)。通过拉筋可以达到“筋柔”的目的,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首先,“筋柔”后,令错位的脊椎、紊乱的小关节得以修复,根据“骨正筋柔,气血自流”的说法来看,“断桥”被修好,“障碍物”被清除,腰、膝、四肢及全身各部位充分得到气血的濡养,痛、麻、胀等问题自然有所减缓、消除。其次,“拉筋”可以疏通经络,对维持身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人体背部有两条重要的经络,即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位于人体背部正中脊柱上,为诸阳之会,主一身阳气,上通脑髓;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督脉的两侧,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拉筋后疏通了经络,起到了“通则不痛”的作用。因此,筋的柔韧舒展利于气血运行,减少气滞血瘀,降低疼痛和慢性病风险;通过经络系统,筋与内脏(如肝、肾)相连,筋柔则肝血足、肾气充。筋的柔韧性可维护关节稳定性,预防退行性疾病(如骨关节炎、椎间盘突出等筋骨病)。从西医角度来说,“筋柔”直接表现为放松肌肉,减缓肌肉萎缩,改善身体的僵硬状态;间接作用为加强身体的代谢功能,消除软组织劳损引起的疲劳感。这也解释了,为何一些中老年人在养成“拉筋”的习惯后,不仅感觉身体“畅通了”,还变得灵活很多,以前经常腰酸背痛,自从把筋“抻开”后,再也不疼了。



二、中西医结合策略下对筋的调护

1.运动调筋

传统导引术,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强调缓慢拉伸与呼吸配合。现代训练。如瑜伽、动态/静态拉伸、普拉提等。

2. 中医特色治疗松解筋结,疏通经络

中药、针灸推拿、艾灸、拔罐等,可松解粘连,活血化瘀,温通经络。

3.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悦;避免长期低头、久坐弯腰;寒冷季节注意关节保暖,忌冷水浴后直接吹风;子时(23至1点)前入睡助肝血濡养筋经。



三、拉筋的注意事项

不适当的拉筋有时会出现肌腱拉伤。尤其缺乏运动者和老年人肌腱弹性差,更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跟腱和腓肠肌是较容易受伤的部位,严重时会出现肌腱部分撕裂,造成肢体肿胀、皮肤淤斑。

1. 在拉筋之前必须先热身,利用小跑步使体温增加,提高拉筋的成效,减少受伤的机会。

2. 拉筋的动作要缓慢而温和,千万不可猛压或急压,或别人施加外力帮忙。

3. 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觉有点“张力”或“酸”,但别到“痛”的程度。

4. 运动有益健康,但应该遵循人体的自然规律,而非挑战自然规律。有高血压、心脏病、骨质疏松等症以及长期体弱者、大病初愈者等,一定要遵医嘱,不可擅做此类锻炼,以免适得其反,中老年朋友尤其要当心。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筋伤科 彭伟杰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筋伤科 陈小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