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十六宜”,作为一套经典的养生方法,是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为人类提供的一种自然、温和的养生之道。其核心理念在于“治未病”,即通过日常的细微动作,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强健脏腑,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1、发宜常梳
方法:用十指指腹或木梳,从前额开始,沿着头部两侧向后颈轻柔梳理头发,早晚各梳100次。
中医原理:头部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上达头部,督脉贯脊络脑。肾其华在发,肝藏血,梳头助肝肾精血上荣于发。发常梳可提神醒脑,缓解头痛、失眠,预防脱发和白发等作用。
2、面宜多擦
方法:双手搓热后,将双手中指放置鼻翼两侧,掌心贴于下巴处,由下而上轻擦面部至额头,再向两侧分开擦,早晚各36次。
中医原理:阳明经循行于面,胃经气血充盈则面色红润。《诸病源候论》言,浴面令面有光,可防外邪侵袭面部。面多擦可美容抗衰、预防面瘫等作用。
3、目宜常运
方法:眼球顺时针、逆时针各转动9圈。
中医原理:“目为肝窍,运目通经”,目常运可疏肝明目,改善肝血不足导致的视力问题,预防近视、老花,缓解眼疲劳等作用。
4、耳宜常弹(鸣天鼓)
方法:掌心捂住双耳,手指轻弹后脑勺,听到“咚咚”声,共36次。
中医原理:肾开窍于耳,耳为宗脉之所聚。耳常弹可补肾聪耳,醒脑开窍,预防耳鸣、耳聋,改善听力,增强记忆力,延缓衰老等作用。
5、齿宜常叩
方法:上下牙齿轻叩,先叩臼齿,再扣门齿,各36次,力度以听到轻微声响为宜。
中医原理:齿为骨之余,肾主骨,胃经循行于齿。齿常叩,可强肾固齿防龋齿,助脾胃运化等作用。
6、舌宜抵腭
方法:舌尖轻抵上腭(天池穴,在硬腭与软腭的交界处),舌尖放松如蜻蜓点水,自然呼吸,保持约2分钟。
中医原理:舌抵上腭激发金津玉液(唾液)分泌,唾液分涎和唾,涎为脾之液,唾为肾之液,有滋阴降火,润口咽,促消化等作用。
7、津宜常咽
方法:将舌抵腭在口中的津液缓缓咽下,想象送入丹田(脐下三寸)。
中医原理:津液吞咽后经三焦输布全身,滋养全身脏腑,可固肾填精,调理脾胃,滋阴润燥,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8、浊气常呵
方法:双手手指交叉置于胸前,深吸气后,舌抵下齿慢慢呼气,呼气时念“呵”(he)字音,持续3-5秒,震动胸腔,早晚各做3-5次即可。
中医原理:呼气发呵,引心经之浊气下行,清泄心火;增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排出肺中浊气,缓解胸闷气短、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等作用。
9、背宜常暖
方法:避免背部受凉,可通过晒太阳、穿背心或拍打背部保暖。
中医原理:背部为督脉和膀胱经所过,保暖可振奋阳气,“阳气足则百病消”。
10、胸宜常护
方法:双手掌心空握,交替轻拍或配合腹式呼吸(吸气时胸部扩张,呼气时腹部内收)按揉膻中穴36次。
中医原理:胸部是“宗气”汇聚之所,膻中穴为气会之穴,护胸可维持宗气冲盈,调节心肺功能,宽胸理气。
11、腹宜常摩
方法:双手交叠,放在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逆时针各摩腹36圈,便秘单独采用顺时针,腹泻单独采用逆时针,力度以“皮下有热感,内脏无疼痛”为度。
中医原理: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腹常摩,可调和脏腑、疏通经络、培补元气,尤善治脾胃不和,便秘、腹胀等。
12、谷道宜长撮
方法:吸气时收缩肛门及会阴部,稍停后放松,重复36次。
中医原理:提肛可升提阳气,固摄下焦,预防脱肛、痔疮、前列腺疾病、改善尿遗尿等问题。
13、肢节宜常摇
方法:转动颈、肩、肘、腕、腰、膝、踝等关节,可配合八段锦动作来做。
中医原理:肝主骨,肾主筋,肢节常摇,可助肝肾精气濡养筋骨,调理三焦,缓解肢体僵硬、放松关节、促进消化等。
14、足心宜常搓
方法:用手心紧贴脚心(涌泉穴),从脚跟向脚趾方向快速搓擦100次。
中医原理:足底涌泉穴为肾经起点,搓脚可引火下行,滋补肾阴,改善失眠、高血压等。
15、皮肤宜常干浴
方法:用手轻轻拍打或按摩全身皮肤,重点拍打四肢经络。
中医原理:皮肤为肺所主,干浴可宣发肺气,增强卫外功能,预防外邪入侵,因此,可增强皮肤抵抗力,促进排毒,预防皮肤疾病。
16、大小便宜闭口勿言
方法:便时闭口轻轻咬牙不言语,注意力集中,专注排便。
中医原理:肾主司二便,闭口咬牙可间接固摄肾气,防止精气外泄,避免外邪经口侵袭,预防脱肛,减少肛肠疾病。
注意事项:
1、循序渐进:如叩齿、提肛需适度,避免过度用力。
2、辨证调整:如“腹宜常摩”需根据便秘或腹泻选择顺逆方向。
3、结合体质:如阴虚火旺者宜多咽津,阳虚者宜多暖背,心气不足者慎做浊气常呵等。
养生即养习惯,从今天开始,尝试“十六宜”,通过简单的日常动作,让健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筋伤科 丁晓英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筋伤科 翁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