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健康体重,中医智慧——脾胃调理助力科学体重管理

发布日期:2025-05-0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医脾胃科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治未病”的理念,结合中医特色,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将体重管理科普宣教深入家庭、社区、学校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助力全民健康。


一、超重、肥胖的定义及危害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是常用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指标。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为18.5kg/m2 ≤ BMI<24.0kg/m2,24.0kg/m2 ≤ BMI < 28.0kg/m2为超重,BMI≥ 28.0kg/m2为肥胖,BMI < 18.5 kg/m2为体重过低。85cm≤成年男性WC<90cm,80cm≤成年女性WC<85cm可判断为中心型肥胖前期;成年男性WC≥90cm,成年女性WC ≥85cm可判断为中心型肥胖。

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中国肥胖率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严峻,这不仅威胁个体健康,也对国家医疗资源和经济发展构成长期挑战。

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该问题,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其中的健康素养66条包含多项与体重管理相关的内容,是公民应当掌握的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


二、中医脾胃理论对肥胖的认识

中医学将肥胖归属于“脂人”“膏人”“肥人”等范畴,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篇将人之肥瘦分为“有肥、有膏、有肉”。“脾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消化吸收和运化水谷精微的关键。当脾胃功能失调,特别是脾虚湿盛时,容易导致体内水湿停滞、痰浊内生,最终表现为体重增加和肥胖。


三、体重管理核心知识

1.平衡膳食,控制总量

合理膳食应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同时保障食物多样化和平衡,确保营养素的充足摄入。据《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三大宏量营养素的供能比例应为:碳水化合物50%-60%,脂肪20%-30%,蛋白质15%-20%。

中医方面则建议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食物,如脾虚湿盛者宜选用健脾祛湿的食材,如薏苡仁、山药、莲子等;痰湿体质者应减少甜腻、油腻食物的摄入,增加粗粮和蔬果比例。


2.科学运动,贵在坚持

运动是体重管理的重要环节。中医提倡“动静结合”,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气虚体质者可选择太极、八段锦等柔和运动;湿热体质者则适合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帮助排出体内湿热。

每天坚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办公室工作者可尝试“每天15分钟办公室微运动”,利用碎片时间保持活力。


3.主动监测,科学减重

定期监测体重变化,健康减重应以每周减重0.5至1公斤为宜,避免过快减重导致营养不良和反弹。



四、中医药适宜技术在体重管理中的应用

1.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是采用王不留行籽等丸状物贴压在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控制食欲、促进代谢的目的。常用穴位包括饥点、胃点、脾点、内分泌点等(具体穴位的位置可参考附录图)。

2.针灸调理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在体重管理中,日常可选用天枢、中脘、足三里、丰隆等穴位(简易取穴法见附录图)自行按压刺激,也有助于健脾化湿、消食导滞。

3.中药调理

中医在体重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于肥胖人群,“痰”和“湿”是最主要的两个病邪,因此肥胖的干预要因人制宜,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如健脾祛湿茶饮,可选用薏苡仁、茯苓、陈皮等组方,有助于健脾利湿、减少脂肪积聚。




“三减三健”是指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这一理念与中医“治未病”思想高度契合,强调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预防疾病发生。中医提倡“饮食有节”,强调饮食应符合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


健康体重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身体健康的综合体现。公众应正确认识健康体重的标准(如BMI、WC等),避免盲目追求“瘦”。通过科学动态管理体重,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附录图——穴位的简易取穴法

一、耳穴的常用穴位包括饥点、胃点、脾点、内分泌点。


二、天枢、中脘、足三里、丰隆穴位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脾胃病科 黄佩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