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鱼刺卡住,你选择用什么办法解决?“喝醋”还是“吞米饭”?这些看似平常的“急救妙招”,实则可能造成更危险的情况!现实中,因喝醋、吞饭等不当的处理方法导致鱼刺越扎越深,甚至引发食管穿孔、大出血的案例屡见不鲜。
为什么这些代代相传的“土方法”实际上很危险?科学解释告诉我们,喝醋并不能软化鱼刺。醋的酸性确实可以软化某些物质,但需要长时间浸泡才能起效。喝醋时醋与鱼刺接触时间极短,无法达到软化效果。而且醋的酸性可能刺激食道和胃黏膜,反而会加重不适感。更令人担忧的是,大量喝醋反而会刺激咽喉和食道黏膜,造成黏膜损伤。
吞饭团或馒头则更加危险。试图通过吞饭把鱼刺咽下去,是最危险的做法!饭团的挤压可能使原本卡在咽喉浅表位置的鱼刺刺入更深的组织,划伤食管。强行吞咽可能使鱼刺扎得更深,甚至刺穿食道或血管,导致感染或大出血。现实中已有患者因吞饭处理,导致鱼刺刺穿主动脉,抢救不及时失去生命的案例。
正确处理鱼刺卡喉
遇到鱼刺卡喉,第一步是保持冷静,立即停止进食,避免吞咽动作,防止鱼刺移位。如果鱼刺位置较浅,可以在他人帮助下,用手电筒照亮口腔,观察鱼刺位置。若能清晰看到鱼刺,且位置靠近口腔,可用干净的镊子小心夹出。
尝试轻咳也是一种方法。轻微咳嗽可能借助气流将松动的鱼刺带出。但咳嗽时需控制力度,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鱼刺脱落至更深部位。
什么时候必须就医呢?
如果无法看到鱼刺,或感觉鱼刺位置较深,或鱼刺滞留引发明显咽痛、吞咽疼痛、流涎不止、吐血、胸痛、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前往医院。医生会借助间接喉镜等专业设备,准确找到鱼刺并将其取出。这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位置较深、难以发现的鱼刺,医生可能会采用内镜检查并取出。这需要在专业的医疗环境下进行。
高风险人群需特别注意
儿童和老年人尤其需要谨慎处理鱼刺卡喉问题。儿童表达能力有限,易因哭闹加重损伤。老年人食道肌肉松弛,鱼刺更易滞留;合并基础疾病者感染风险更高。酒后或戴假牙者口腔敏感度下降,易误吞鱼刺。
对于这些高风险人群,最好的对策是预防。儿童吃鱼建议提前挑刺或食用无刺的鱼腹肉;老年人则避免带刺的鱼与镇静药同服;戴假牙者进食前需检查假牙是否稳固。
对于鱼刺卡喉,预防胜于治疗。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这些:
处理鱼片时选择鱼刺较少的鱼种(如龙利鱼、巴沙鱼等),或购买时请商家代为去刺。
进食鱼肉时需专注细嚼,避免吃饭时说笑,避免分心,尤其是吃多刺鱼类(如鲫鱼、草鱼)时更需注意,减少鱼刺卡喉的可能。温馨愉快的家庭氛围虽然重要,但安全饮食更加重要。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 洪冬冬、胡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