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曾感觉喉咙里像有颗梅子核卡着,咳也咳不出,咽也咽不下,但吃饭喝水却毫无影响。那么您可能正在经历一种常见的困扰——梅核气。
别担心这并非咽喉里真的卡了东西,也通常不是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本期带大家来认识一下,这种喜欢在喉咙里“刷存在感”的疾病。
一、什么是“梅核气”?
早在东汉时期的中医经典《金匮要略》中即有“梅核气”的描述,其中记载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意思是感觉喉咙里像有一块烤熟的肉堵着,后世医家因其感觉更像一枚梅子核,故称之为“梅核气”。
梅核气主要特点:
1. 异物感
咽喉处有异物感、梗阻感或压迫感。
2. 无碍吞咽
吞咽食物和液体时畅通无阻,这与实质性的咽喉和食道梗阻有本质区别。
3. 时轻时重
症状常随情绪而波动,在心情郁闷、紧张焦虑或劳累时加重,在心情愉悦、放松或专注其他事时减轻甚至消失。
4. 检查无异常
到医院做喉镜、胃镜等检查,往往发现不了明显的肿块、炎症或器质性病变。
二、现代医学的看法
梅核气在现代医学中被称为“咽异感症”“癔球症”“咽部神经官能症”,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但核心机制常常是功能性而非结构性的。
梅核气主要诱因:
1. 情绪与压力(首要因素)
焦虑、抑郁、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咽喉部肌肉异常紧张、唾液分泌减少,从而产生异物感。
2. 胃食管反流
胃酸和气体反流至咽喉部,长期刺激咽喉黏膜,引起慢性炎症和感觉异常。
3. 咽喉部慢性炎症
如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等,炎症本身会导致局部组织敏感。
4. 不良习惯
如长期张口呼吸、吸烟、饮酒、进食辛辣食物等,都会刺激咽喉。
梅核气可以理解为“咽喉感受器”出现故障,大脑和神经对于咽喉区域的正常感觉(如肌肉张力、黏液)变得过度敏感,并将其“误读”为异物。
三、如何应对与调理?
既然问题根结不在于“核”,而在于“气”(功能紊乱),那么治疗的重点就不是“取核”,而是“顺气”。
1. 明确诊断,排除他病
首先请前往耳鼻咽喉科就诊。医生会通过喉镜等检查,排除真正的器质性疾病,如囊肿、肿瘤、咽喉结构异常等。只有排除了这些严重问题后,才能安心地按“梅核气”或“咽异感症”来调理。
2. 对症治疗,双管齐下
针对胃食管反流:
如果存在胃食管反流,医生可能会给予抑酸药物,并叮嘱调整饮食方式,如少食多餐、避免睡前饮食、减少刺激油腻食物等。
缓解局部不适:
医生可能会给予缓解咽喉黏膜干燥、炎症的口服药物或含片。
3. 身心调理与生活方式干预(核心治疗)
情绪管理是根本:
• 承认并接纳:认识到这是功能性问题,并无大碍,减轻心理负担。
• 寻找减压阀:通过运动(如瑜伽、慢跑)、冥想、深呼吸、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有效释放压力。
• 必要时求助:如果情绪问题严重,不要排斥寻求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改变不良习惯:
• 停止频繁清嗓,这个动作会猛烈刺激咽喉,加重不适。感觉有异物时,可以尝试喝一小口温水咽下。
• 保证足够水分,少量多次喝水,保持咽喉湿润。
• 戒烟限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 避免长时间张口呼吸。
中医调理有良方:
中医认为梅核气主要源于肝气郁结、痰气交阻。治疗上常采用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的方法,如运用经典方剂半夏厚朴汤加减。针灸、按摩穴位(如天突穴、膻中穴、太冲穴)也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请务必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喉咙里的那颗“梅核”,更像是情绪压力为我们敲响的警钟,它提醒我们,是时候关注自己的身心状态了。
请记住这个流程:
及时就医排除风险→放松心情减轻焦虑→改善习惯调理身体。
当你不再过度关注喉咙的感觉学会与压力和情绪和平共处时你会发现那颗恼人的“梅核”已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 洪冬冬、郭赛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 刘元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