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常见的维生素D缺乏症状为骨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另外也包含:失眠、情绪障碍(比如焦虑、抑郁等)、疲乏无力、免疫力下降、脱发、多汗等。
维生素D能帮助身体吸收钙和磷,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关键角色,它还参与调节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代谢系统,与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都有某种关联。因为维生素D不仅调控钙磷代谢,其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提示对睡眠调节可能存在潜在影响。有文献报道维生素D受体分布在下丘脑等睡眠调控区域,缺乏者易出现失眠、睡眠碎片化等问题,这可能与神经调节功能异常有关。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人群中睡眠障碍(如失眠、睡眠呼吸暂停、昼夜节律紊乱)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尤其在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长期室内人群中更为突出。
曾有研究提示,维生素D调节昼夜节律基因表达,影响睡眠质量。临床曾报道失眠多年的病例,在维生素D水平明显提升到正常后,入睡时间可以明显缩短。
需注意的是,现有证据多为相关性,因果关系仍需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一、 维生素D缺乏的常见原因
尽管阳光照射是其主要来源,但现代人普遍存在日照不足、防晒过度或饮食摄入不足的问题,导致维生素D缺乏成为全球性健康隐患。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居民维生素D水平普遍偏低,有超过70%的成人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于推荐值。现代人普遍缺乏户外活动时间,长时间在室内办公,阳光照射不足,所以老年人、女性、城市白领、学生群体更容易“中招”。
1. 日照不足:长期室内工作、高纬度地区居住(缺乏日晒)、防晒过度。
2. 皮肤合成能力下降:多见于老年人年龄增长后皮肤合成能力下降,光靠晒太阳远不能解决问题;深色皮肤人群(黑色素阻挡紫外线)。
3. 吸收障碍:肠道疾病(如乳糜泻)、胃切除术后、肥胖(脂肪组织会储存维生素D,减少利用率)。
4.疾病或药物影响:慢性肾病、抗癫痫药、糖皮质激素等。
5.饮食摄入不足:老年人、挑食偏食导致饮食结构中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量较低等。
6.孕产妇和哺乳期女性:胎儿和婴儿对维D需求高,母体储备不够,容易导致新生儿佝偻病。
7.婴幼儿:体内合成机制尚不完善,国家卫生健康委早已明确建议出生后两周起每日补充400 IU维生素D。随着年龄增长,或婴幼儿有明显的维生素d缺乏的症状,比如盗汗、烦躁、哭闹之类的,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8.慢性肝肾病患者:维生素D在肝肾中需转化为活性形式,这类人群转换能力受限。
二、潜在作用机制
1. 褪黑素调节:褪黑素由松果体分泌,调控睡眠-觉醒周期。研究表明,褪黑素的失调与失眠相关。还有研究发现松果体合成褪黑素需要维生素D参与,缺乏维生素D者深度睡眠时间会减少。
2. 神经递质平衡: 维生素D通过调节γ-氨基丁酸(GABA,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代谢,可以缓解焦虑相关失眠。另外,维生素D参与血清素合成,血清素在调节睡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神经递质,影响人体的睡眠调节机制。血清素能够提高睡眠质量,使人更容易入睡并延长睡眠时间。研究表明,血清素水平低下会导致睡眠问题,如失眠、多梦和睡眠中断等,并引发情绪障碍,如焦虑、情绪低落或季节性情感障碍,情绪问题继而也会对睡眠有一定的影响。多项研究还发现维生素D低水平与抑郁症状相关。
3.免疫-炎症通路:维生素D缺乏可能激活促炎因子,而慢性炎症状态与睡眠碎片化、睡眠质量下降密切相关。
三、如何补充维生素D
1.检测—评估—合理补充,是维生素D补充的正确方式:在补之前,先进行血清25-羟维生素D检测,建议同时检查甲状旁腺素、电解质等,判断是否缺乏,并结合自身情况,再决定是否补、怎么补。剂量需根据缺乏程度调整。
2.口服是最安全有效的补充方式:国家卫健委推荐,健康成人每日摄入维生素D 400 IU(10微克);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女性等则建议每日600 IU(15微克)以上。对于严重缺乏者,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内高剂量补充。但补维D长期过量摄入(>4000 IU/天)可能导致高钙血症,甚至导致维生素D中毒风险,故需避免长期超量服用。
3.日照:理论上,皮肤在阳光中可合成维生素D3,但要考虑照射时间、阳光强度、无遮挡、皮肤裸露面积足够且不能涂防晒霜;其次,秋冬季节、北方地区、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人们即使站在阳光下,也难以合成足够的维D;再加上年龄增长后皮肤合成能力下降,光靠晒太阳远不能解决问题。
4.食物:适当增加富含适当增加脂肪的鱼类(三文鱼、沙丁鱼)、蛋黄、强化牛奶等。
维生素D可能通过多途径参与睡眠调节,保持充足日照、均衡饮食和科学补充,是维护整体健康的重要策略,但其临床应用需个体化评估,再进一步明确补充剂量、疗程及特定人群的获益差异,为精准干预提供依据。
另外,睡眠障碍的管理需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如规律作息、睡眠环境优化),维生素D补充可作为辅助手段,不可替代针对原发病(如抑郁、睡眠呼吸暂停)的治疗。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康复中心 曹雪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