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宣肺、佩萸避寒、饮菊明目、宽心解郁,是古人在秋日敛藏之气中调和身心、顺应天时的智慧。中医强调“天人相应”,养生应顺应四时变化。重阳节正值秋末冬初,气候“燥”与“凉”并存,易引发“秋燥”。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邪易伤肺,导致持续性干咳少痰、咽干咽痛、声音嘶哑、鼻腔干燥等问题,若不注意调养,可能发展为慢性咽炎、支气管炎等疾患,尤其对老年人和儿童影响更大。重阳时节,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生,燥气当令。养生关键在于:防燥、保暖、敛神、补益。
一、重阳习俗的养生妙招
· 登高:舒展筋骨、流通气血、宣发肺气,缓解胸中郁结。
· 赏菊:菊花性微寒,能清热疏风、平肝明目,缓解秋燥引起的上火和眼干。
· 佩茱萸:有温中散寒、祛风除湿之效。
二、重阳养生核心:防燥、保暖、润肺、安神
(一)防秋燥,润肺为先
“燥邪”最易伤肺,导致口鼻、咽喉、皮肤干痒、干咳少痰。饮食上不宜多吃辛辣、燥热、熏烤类食物,以免耗伤津液。宜多食芝麻、核桃、杏仁、萝卜、梨、银耳、百合、莲藕等养阴润燥之品。推荐食疗方如冰糖雪梨羹、百合雪梨银耳羹、川贝炖雪梨等,滋阴润燥效果佳。另可适量饮用桑菊茶、乌梅甘草汤等代茶饮,生津止渴。
(二)暖身体,避寒护阳
重阳前后寒气渐长,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保护肚脐(神阙)、后背(大椎)和腰部(命门)等阳气汇聚之处。早晚应添衣防寒,但不宜过厚,以适应“秋冻”增强耐寒力,可每晚中药足浴(如加生姜、艾叶)有助于驱寒湿、改善循环。或艾灸足三里、大椎、肺俞等穴,可温通经络,提升阳气。
(三)调情志,安宁心神
秋应于肺,在志为悲。登高望远有助于舒解忧郁、开阔心胸。上午多晒太阳(尤其背部)可补充阳气,驱散阴郁。适当练习太极拳、八段锦,或静坐、冥想,有助于心神安宁。
三、老年人的重阳养生要点
老年人身体机能趋于“阴精亏虚,阳气不足”,养生应侧重“补益”与“缓养”。
· 运动宜缓,防跌倒:登高、散步应量力而行,以微汗为度,避免大汗伤阳。
· 食补宜温:适量食用核桃、枸杞、黑芝麻、板栗等平补之物。
· 睡眠宜足:早卧早起,保证充足睡眠,顺应自然收藏之势。
重阳节是我们顺应自然、开启秋冬养生的最佳契机。通过饮食、运动、情志、起居的综合调理,筑起健康防护屏障,为平稳入冬奠定基础。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谢少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