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中医院医学检验科张济课题组研究成果《Insights into N6-methyladenosine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cancer》被肿瘤学国际权威期刊Molecular Cancer杂志(中科院1区,即时影响因子37.85)在线发表。该文全面阐明m6A分子与细胞程序性死亡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其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系统总结了N6-甲基腺嘌呤(m6A)与细胞凋亡、自噬、铁死亡、细胞焦亡等多种类型细胞程序性死亡(PCD)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m6A甲基化在肿瘤中具有“双刃剑”作用,既可以通过调控PCD发挥抑癌作用,在一些肿瘤中也可产生促癌作用,此外,m6A与PCD在肿瘤耐药中也起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见图1)。因此,通过靶向m6A/PCD调控轴可为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策略,也将为m6A与PCD研究在临床应用开辟新视野。
图1. N6-甲基腺嘌呤(m6A)调控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
此外,2022年2月8日,生命科学国际著名期刊Cell Death Disease (中科院1区,IF=8.469) 也在线发表了该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LncRNA BC200/miR-150-5p/MYB positive feedback loop promotes the malignant proliferation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该研究全面揭示了高表达长链非编码RNA BC200 (lncRNA BC200)在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疾病中发挥的原癌基因作用,为解决MDS疾病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临床治疗提供新视角和治疗策略。本研究为该团队与中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刘静教授团队的共同完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曹鹏飞副教授和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文锋副教授也提供了协助支持。
图2. lncRNA BC200/miR-150-5p/Myb调控MDS细胞恶性增殖模式图
以上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基金资助。张济课题组一直从事非编码RNA与血液系统肿瘤发生机制、血液系统肿瘤治疗药物筛选和鉴定等临床和基础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厅级科研项目多项;并以通讯作者在J Hematol & Oncol(IF=18.377)、PHARMACOL THERAPEUT(IF=12.31)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张济博士表示,在文章发表之后,心情还是比较激动的,这两篇文章是团队近两年的阶段性成果总结,也感谢医院领导提供的好平台与强有力的支持,让大家能够安心做事、踏实研究。现在文章发了出来,有了成绩,也就更加有了压力和动力。比起论文发表的喜悦,大家更有了一种对后续工作的期待。目前团队主要是在做血液肿瘤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希望今后能利用好医院的资源,与医院临床兄弟科室紧密合作,在中西医结合血液疾病治疗领域有所突破。
对于科研工作,张济博士体会颇深。他认为,做科研一两年出不了成果是正常的。课题遇到困难和瓶颈时,信心要坚定,思路要开阔,积极查阅文献、与领域内高水平专家多交流请教,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
另外,张济博士也强调,做科研团队非常重要,尤其要多与同领域内的高水平团队交流合作,开拓视野思路,学习经验,这样才能少走弯路,整合资源,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在与领域内高手的不断交流中,提升自己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产出优质成果。
对于论文发表,张济博士也分享了自身的经验。他指出,发表高分文章,文章研究内容的质量是基础,选题和项目创新性是关键,研究者需要勤练内功,把实验数据做扎实,提高论文质量。此外,平时要多关注不同期刊侧重的研究领域,不要盲目地投稿,选择和自身研究相符合、相匹配的杂志去投稿,稿件录用的机会可能会大大增加。
最后,张济博士表示,虽然这次科室团队相继产出了一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但团队也很清楚,目前我院检验科的科教工作与院内重点专科比较底子还是比较薄弱,还有一定距离差距,还需多向省内外的高水平医院的医学检验同行学习和交流。团队希望能以我院高水平医院建设的契机,利用好这个机遇,努力推动学科建设再上一台阶,进一步提高我院医学检验科在业内的影响力,为医院的高水平发展添砖加瓦。
【研究者风采】
供稿:深圳市中医院院办 申书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