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病理科与外科合作的一篇研究论文正式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该杂志即时影响因子9.846。文章揭示了肉芽肿型小叶性乳腺炎的发病机制,同时,首次报道了“EB病毒相关性乳腺炎”这一新的乳腺炎症类型。论文第一作者是病理科毕嘉欣医生,我院为该研究论文唯一署名单位。
据该研究论文的通讯作者、病理科邵牧民主任介绍,肉芽肿型小叶性乳腺炎( 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是较为常见的乳腺炎症性疾病,好发于年轻女性,常导致乳房脓肿、脂肪坏死及乳房破溃,病情迁延不愈,患者非常痛苦。长期以来,由于病因不明,该病的总体治疗效果不佳。邵主任说,几年前,他应邀参加一个深圳市乳腺疾病临床学术年会,并在会上作该病的专题病理讲座,会上临床大夫们针对该病的治疗问题讨论热烈、争执不下,不同专家有不同的治疗手段,包括激素治疗、抗生素治疗、抗结核治疗或手术治疗等各种方案,但都难以避免伤口愈合难、药物副作用大以及复发率高等问题。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本院病理科与外科密切合作研究,确认了该病的病原学因素和激素异常两大病因,在此基础上,我院临床采用手术加单一亲脂抗生素、并结合中药应用,取得对该病治疗的良好疗效。目前,深圳市不少医院会将一些复杂疑难的该类病例推荐到我院治疗。论文发表后,邵牧民主任应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前任主委步宏教授邀请,对此专题作了国内线上讲座,并初步考虑将我院作为该病的全国病理会诊中心。
据悉,经过多年的积累,病理科通过与本院临床科室合作,在乳腺病理、肾脏病理、消化病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有几篇临床、病理相关的论文正在投稿中。谈及感想,邵主任说,最大的体会就是:临床科室的快速发展是病理科发展的前提,为病理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样,病理科也为临床新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临床医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近年来,在医院“四个一”工程引领下,围绕研究型医院建设规划,引进了大量优秀人才,促进了各临床科室的快速发展,大外科系统、大内科系统的诊疗水平突飞猛进,病理标本也随之不断增多,标本类型丰富多样,反映了医院高水平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正如医院同事所说,现在不仅个人及亲属看病不用再到外院求人,甚至有不少亲戚朋友还慕名来中医院就诊,真正帮助患者解决了疾病诊疗问题,这非常令人欣慰。
据了解,我院病理科在深圳乃至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在乳腺病理、肾脏病理亚专科方面居于深圳领先地位,是深圳市卫健委乳腺癌防治中心病理专家组组长单位、国家级乳腺肿瘤病理副组长单位,也是深圳市临床肾脏病协会肾脏病理专家组组长单位。邵主任表示,感谢院领导和职能部门对病理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感谢临床科室大量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没有高水平的临床,就没有高水平的医技,反之亦然。随着病理科高水平人才的不断引进和设备条件的不断更新,相信我院病理科将会为临床科室的发展提供更大支撑,病理科也将会取得更大成绩。
供稿:深圳市中医院病理科 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