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医院动态
了解深圳市中医院最新资讯

“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 ——探案系列(七) 要命的“罗非鱼”

发布日期:2022-12-16

一、病史简介

患者男,30余岁,2022年05月13日入住深圳市中医院外一科。

主诉:罗非鱼刺伤导致左手中指肿痛1天

现病史:1天前不慎被罗非鱼刺伤左手中指导致左手中指肿痛,伴有发热畏寒,曾至当地医院就诊,口服头孢类抗生素及碘伏消毒处理,症状无改善,持续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排除新冠后收入院。

既往史:既往健康无特殊。


二、入院检查

【体格检查】

● T:39.5℃,脉搏114次/分,血压正常。神志清楚,表情痛苦,精神紧张。

● 左手中指末节掌侧见刺伤破口,末节指头颜色紫暗,肤温凉,活动受限,触压无知觉。


【入院化验】

● 白细胞:24.3*10^9/L、中性粒细胞比:87.6%、hsCRP:86.1mg/L、PCT:1.3ng/ml


三、临床分析

病史特点:患者青年男性,因“罗非鱼刺伤导致左手中指肿痛1天”入院,临床表现为左手中指肿痛,伴有寒战发热,全身不适。体格检查:T:39.5℃,脉搏114次/分,血压正常,神志清楚,表情痛苦,精神紧张,左手中指末节掌侧见刺伤破口,末节指头颜色紫暗,肤温凉,活动受限,触压无知觉。辅助检查:入院当天白细胞:24.3*10^9/L、中性粒细胞比:87.6%、hsCRP:86.1mg/L、PCT:1.3ng/ml。


综合目前资料,考虑诊断为左手中指鱼刺伤并感染,病原体考虑如下:

1.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好发于皮肤擦伤或慢性溃疡,出现局部化脓,可导致坏死性筋膜炎,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不能排除,需进一步完善血培养、分泌物培养等。

2.链球菌:常通过浅表皮肤伤口进入深层组织内而发生感染,多数为A族链球菌,主要表现为丹毒,开始可表现为一个小的绛红色斑块,指压后退色,皮肤轻度水肿,边缘稍隆起,界线清楚,继而逐渐发展为红的、硬的、密集的有光泽的斑块, 在24小时-72小时内迅速扩大,通常不化脓,很少有组织坏死,易反复发作。下肢反复发作者,可有皮下淋巴管阻塞。可出现淋巴管炎(中医:红丝疔)表现,同时也可出现寒战高热的全身症状,感染蔓延迅速,其主要的诱发因素为淋巴管的堵塞水肿(包括放疗后损伤)、乳腺癌根治术后、免疫损坏、动静脉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流浪的生活方式、隐静脉移植术等,本病例在鱼刺伤后出现手指肿痛,虽未出现典型的红斑斑块表现,但出现沿淋巴管走形的丝状红线表现,且无化脓表现,因此,不能排除链球菌感染的可能。

3.气单胞菌属:人类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是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常发生在接触淡水后,好发于免疫力低下患者,进展迅速,死亡率非常高,多数对二代或三代头孢、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敏感,该患者为淡水鱼罗非鱼刺伤,临床表现相似,细菌培养结果得出前不能排除该诊断。

4.弧菌属感染:弧菌属中霍乱弧菌可短期导致人类死亡,非霍乱弧菌属中的创伤弧菌也可导致人类感染,常通过进食生海鲜、伤口接触海水而导致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或患有慢性肝肾病的病人易感染,进展迅猛,死亡率高,典型表现为出血性大疱、皮肤肌肉坏死,可短期出现寒战高热、休克等脓毒血症表现,该例患者为健康青年男性,发病前无进食生鱼及接触海水的历史,且刺伤其手指的鱼为淡水鱼罗非鱼,因此难以联想到创伤弧菌感染,但其发病的进展速度和手指短期坏死的表现,使得创伤弧菌感染具有高可能性。


四、进一步检查、诊治过程和治疗反应

● 入院留取血培养和伤口分泌物培养后,即刻予静脉输注舒普深抗感染、补液,于手掌背侧及中指两侧方划开以减压引流,并予纱布湿敷院内制剂复方二妙溶液,手臂外敷清热消肿膏。

● 血培养:创伤弧菌,伤口分泌物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其进展速度和表现形式(短时间出现坏死、无化脓表现,切开后未见脓液)以及确凿的血培养结果,更倾向于主要为创伤弧菌感染所致,结合药敏,先后予克林霉素+头孢曲松、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抗感染,并根据患者病症变化先后予五味消毒饮、托里消毒散等中药内服。

● 经治疗后入院第8天手背切口愈合,仅有左手中指末节干性发黑,无渗液,予生肌膏外敷,患者无任何不适,饮食睡眠均正常,无发热恶寒,手掌无肿痛。第8天感染指标恢复正常,复查血培养,5天后血培养结果提示阴性,予停用抗生素,并办理出院。

● 出院后隔天到门诊行伤口换药,予生肌膏外敷,出院后1个月,患者左手中指末节坏死发黑组织连同指甲脱落,X线提示末节指骨未见异常,但因肌肉肌腱萎缩,患者左手中指末节存留畸形,萎缩导致活动受限。建议患者至骨科行矫正术,患者未遵嘱咐,至手外科行截指术,致使末节缺如!


 

五、最后诊断:

1.左手中指鱼刺伤并感染(创伤弧菌)

2.脓毒血症


六、经验与体会

1.手指外伤感染造成化脓性指头炎、腱鞘、滑液囊感染、指骨骨髓炎等,治疗不及时易遗留手指功能障碍、畸形、截指甚至危及生命,常见的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肠杆菌目细菌等,创伤弧菌感染较为少见。

2.创伤弧菌是一种死亡率高的机会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有鞭毛,无芽孢,需氧菌和厌氧均能生长,嗜盐,常见于温暖海水中,常寄生在贝壳类海洋生物中,携带创伤弧菌的海产品在室温下可以大量繁殖,处置不当时可因此感染而致病,是易感宿主的一种机会性病原体,除了可导致胃肠炎,还可导致肢体感染、坏死,可迅速导致败血症甚至死亡。文献报道48小时内死亡率达50%-70%,如72小时内无治疗干预,死亡率可达100%,存活的患者大部分需要截肢。创伤弧菌感染通常发生在每年3-11月的温暖沿海地区,本例为广东深圳地区5月份发生,随着气候的变暖,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我国发病主要集中在香港、台湾、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全球范围也有寒冷地区的报道。

3.创伤弧菌感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破损的创口接触细菌(如接触带菌的海水、被海生动物或带菌的锐器刺伤)、二是生食海鲜食品,如牡蛎等,此外也有蜜蜂蜇伤导致感染的报道;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原发性败血症(发热、寒战、张力性水泡、休克)、创面感染(肢体皮肤肌肉坏死表现)、坏死性筋膜炎和胃肠炎(腹痛腹泻等),也有中耳炎、尿道炎、子宫内膜炎、脑膜炎、扁桃体炎等罕见表现,易感人群主要为慢性肝病、肾病、铁超载、糖尿病等患者,本例病例提示健康无基础疾病的年轻人也可以感染创伤弧菌。

4.本例患者伤口处液体培养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液培养出创伤弧菌,提示以下可能:a、本例发病为创伤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所致;b、手指坏死感染表现及全身症状主要为创伤弧菌感染导致,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手指表面定植的细菌或标本污染所致;c、手指的感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但结合其进展速度和表现形式(短时间出现坏死、无化脓表现,切开后未见脓液)以及确凿的血培养结果,更倾向于主要为创伤弧菌感染所致。

5.本病极易误诊,早期的识别和正确治疗与预后呈正相关,治疗上主要包括:尽早、足量、静脉使用有效抗生素,美国CDC推荐使用头孢三代联合四环素类药物,国内有研究提示以三代头孢联合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效果最佳,本例先后予舒普深、克林霉素+头孢曲松、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抗感染,联合手术切开、外敷复方二妙溶液及辩证内服中药汤剂取得较好效果。

6.临床接诊类似临床表现的病人,需高度警惕,尽早规范留取标本培养、尽早足量静脉输注可靠抗生素、尽早外科干预、创面的处理可配合使用中医药方法、适时多学科诊治才能使病人获得最佳预后。

7.鉴于感染创伤弧菌后的高死亡率,我们更应重视预防,1、勿生食海鲜,要煮熟吃,小锅煮(因为大锅受热不均匀);2、加工处理海生鱼类特别是贝壳类时,要戴手套;3、如果身体上有皮肤或组织破损,不要接触海水、海生,特别是有慢性肝病、肾病、糖尿病、嗜酒等情况,特别是在3-11月份的温暖沿海地区;4、如出现肢体肿痛、皮肤血泡、怕冷发热、腹泻、恶心呕吐等表现,结合接触或生食海鲜、鱼生刺伤的历史,应尽早就医。


参考文献

[1] Chang CY, Wu KH, Wu PH, et al. In-hospital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necrotizing soft tissue infection due to Vibrio vulnificus: a matched-pair cohort study. World J Emerg Surg. 2022;17(1):28. Published 2022 May 27. doi:10.1186/s13017-022-00433-z

[2]洪广亮,卢中秋等.创伤弧菌脓毒症诊疗方案(2018).中国急救医学[J],2018,38(7):575-580.

[3]王洪彬,史秋梅等.中草药水提物对创伤弧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黑龙江畜牧兽医[J].2018(10):177-180.

[4]Shaw KS, Rosenberg Goldstein RE, He X, et al.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Vibrio vulnificus and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recovered from recreational and commercial areas of Chesapeake Bay and Maryland Coastal Bays [J]. PLoS One, 2014, 9(2): 1-10.

[5] Phitsamai A, Chueansuwan W, Changpradub D. Vibrio vulnificus Necrotizing Fasciitis in Upper Limbs and Septicemia Following Pinch Injury by Mud Crab: A Case Report. Cureus. 2022;14(4):e24393. Published 2022 Apr 22. doi:10.7759/cureus.24393



供稿:深圳市中医院外一科病区  郭良、陈洁生、蒋基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