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概括:患者曾某,58岁,2023年9月确诊胃肠间质瘤并肝多发转移,无法手术切除,予以一线靶向治疗后出现面目浮肿,皮肤干裂,便血等药物不良反应,2023年12月23日开始予口服中药治疗,不良反应明显减轻得以继续口服靶向药物治疗,肿瘤一度控制后出现耐药,2024年5月复查CT肿块不再缩小,患者体质尚可,因而加强温阳散寒、散结消癥类中药应用,继续维持靶向治疗。这时“奇迹”竟出现了:2024年8月复查CT肿瘤又开始逐渐缩小,患者至今无特殊不适!
病例详情:患者曾某,男,58岁,2023年9月因“反复腹痛1月余”于当地医院行肠镜等相关检查,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伴肝多发转移,因此外院无法手术切除,便开始口服伊马替尼靶向药物治疗。2月后复查评估肿瘤较前明显缩小,但患者出现面目浮肿,皮肤干裂,便血等靶向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患者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一度影响继续使用靶向药。后患者于深圳市中医院血液与肿瘤科接受中医药汤剂口服治疗,同时继续维持靶向药物治疗,1月后患者再次就诊时,手足干裂愈合,面目浮肿较前消退,同时便血明显减少,可以坚持服用靶向药物,于是继续服用中药调治。期间患者肾功能示异常,考虑靶向药物肾功能损伤,中医方面加强补肾益精类中药继续调治,复查肾功能恢复正常。
4月后,患者再次复查发现肿瘤大小较前变化不明显,考虑靶向药物发生了耐药,耐药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进度,可能出现无药可治的尴尬境地。为避免姑息养奸,于是调整中药汤剂的药物组成,加强温阳散寒、散结抗癌类中药的应用继续配合靶向药物治疗。
在继续服用中药配合靶向治疗3月后,患者再次复查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肝转移瘤继续较前缩小了约1cm,中药的配合,一定程度上逆转了靶向药耐药的情况,现患者无特殊不适,门诊继续服用中药至今。
按语:
1.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可发生于全消化道,最常见的部位是胃和小肠,也可发生于胃肠道外、网膜及肠系膜等处。GIST病人20 ~ 30 %是恶性的,首次就诊时约有11~47 %已有转移,转移主要在肝和腹腔。手术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无法手术或手术后需要辅助治疗的中高危复发风险的患者,甲磺酸伊马替尼等靶向药物治疗能使本来不能手术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降低手术风险,增加根治肿瘤的机会。然而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颜面部水肿,疲劳等导致患者不得已中断治疗,以及因靶向药物耐药导致肿瘤进展,乏力,这些问题导致GIST病人的总体有效率并不高,预后一般!
2.靶向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负面影响严重: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药物治疗方法,可以更精确地干预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因而副作用较化疗药物小,但靶向药物使用后仍然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血液系统副作用、肝脏损害、心血管系统副作用等,部分患者难以耐受药物毒副作用,面临中断治疗或更换靶向药物的困境,最终可能出现肿瘤再次进展无法控制的局面。
3.中医药的“减毒”作用为靶向治疗保驾护航:本案患者肿瘤晚期,前期靶向治疗效果明显,治疗3月后肿瘤明显缩小,但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面目浮肿,皮肤干裂,便血等。患者。患者遂来寻求中医治疗,多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药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在减轻各种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本例患者辨证使用中药口服,不仅明显缓解了面目浮肿、皮损、便血等不良反应,更重要的是使患者避免中断靶向药物治疗,为靶向治疗保驾护航,树立了患者抗癌信心。
4.靶向药物耐药性的出现沉重打击患者抗癌信心:目前,基于免疫组化、驱动基因等检测结果的靶向药物越来越多得应用于肿瘤临床,肿瘤治疗早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由于肿瘤信号通路旁路激活、靶点突变、肿瘤微环境改变等原因,导致靶向药物发生耐药,疗效难以持久。简单来说,耐药性是指肿瘤细胞通过各种机制逃避药物的杀伤作用,从而继续生长和扩散。这时候,往往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寻找新的合适的靶向药物或采用其他治疗手段。部分患者往往面临无药可用,无治疗手段可选的困境,因而沉重打击患者抗癌信心。
5.中医药逆转靶向药物耐药,发挥“增效”的独特优势:中医药在增强靶向药物疗效,逆转靶向药物耐药方面也有确切优势。本例患者2024年2月至5月在继续服用靶向药物3个月后,复查CT肿块退缩不明显,笔者考虑靶向药物可能发生耐药,结合患者正气尚存,可耐攻伐但阳气偏虚的体质特点,在中医方面,加强了温阳散寒、散结消癥类中药的应用,避免闭门留寇、姑息养奸。现今仍有部分患者及医务人员觉得中医是单纯调理,肿瘤靶向治疗期间尽量不吃中药,待到病入膏肓,束手无策之际,才求诊中医。笔者认为,中医药治疗肿瘤,只要谨守病机,辨证准确,可与西医治疗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强强联合,疗效必现!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肿瘤与血液病科 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