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临床传承创新研究中心抗痛风联盟年会在深圳市雅枫国际酒店成功召开。
本次大会邀请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姜泉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刘维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娄玉钤教授、中华中医学会风湿病分会荣誉副主任委员汪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张华东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郑福增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方勇飞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齐岩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李泽光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黄清春教授、《中国中医药报》专刊部海霞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病分会副会长古洁若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秘书长唐晓颇教授、深圳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张天奉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所王彬彬研究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林昌松教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痛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娟教授、云南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汤小虎教授、中山市中医院肾病风湿病科主任李燕林教授及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等多名专家教授汇聚一堂,话痛风难点、热点及前沿进展,共襄学术盛宴。姜泉教授就“传承创新36载”主题,结合风湿病命名的历史沿革、传承名中医学术思想及燥痹、大偻、阴阳毒、产后痹等病名创新,医药结合,痹症系列药研究科研成果展示了中医风湿病的创新发展。
古洁若教授分享了“痛风精准医疗的思考”,认为精准治疗前提是精准诊断,达标治疗是目标。重视健康教育及定量饮食,个体化用药,注重尿酸水平监测,了解尿酸水平波动,个体化治疗,实现痛风达标治疗。
娄玉钤教授阐述了“衷中参西解痛风”,提出“湿”是痛风的关键病邪,病本在肾,肾脏“升清降浊”功能不足,湿浊聚集体内而发病,以“新整体观”看痛风,从疾病全程、多病共存多个角度一元论阐述。治疗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补肾、祛湿泄浊、活血化瘀为法。
汪悦教授分享了“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中医辨治”。从病因病机出发,以寒热虚实、病邪(风湿痰瘀毒)为辨证要点,以祛邪通络为原则,根据病邪偏胜,分别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清热、化痰、祛瘀法,论述痛风中医分型论治。此外讲解单味中药、常用方剂及中成药治疗痛风的相关药理机制,充分展示了痛风中医药现代化。
王彬彬研究员展示了“与中医药相结合的痛风多组学研究及转化应用示范”。从痛风与气候关联大数据分析、痛风遗传易感基因与疾病风险、痛风药物相关基因检测指导安全用药、山慈菇植物基因组、宏基因组等多维度展示与深圳市中医院合作的相关研究成果。
郑福增教授就“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治疗浊瘀痹经验分享”,从痛风病名起源、病因病机的认识,引出朱老对痛风病机浊瘀痹的认识,治疗注重活血化瘀,促进泄浊化瘀,溶解瘀结,推陈致新,调脾益肾。
林昌松教授讲解了“膏方在风湿免疫病的应用”,立足于风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风湿病特点,提出膏方剂型应用方便,经多途径、多靶点起效,且副作用小的优势,细述膏方的应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汤小虎教授针对痛风达标率低的治疗现状,提出慢病管理应注重患者的依从性,把握好人的管理和疾病的管理;疾病的规范化治疗应在中医整体观和辩证论治前提下开展,将各种中西医的诊疗方案和指南有机结合。
黄清春教授就“膝骨关节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从膝骨关节炎定义、诊断、治疗等方面详述膝骨关节炎,建议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阶梯性给予个性化、精准化的中西医结合多模式诊疗方案。
李燕林教授从痛风性肾病的来源、机制、辩证分型及治疗等方面阐述了痛风性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贾二涛博士展示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痛风急性期开始非布司他降尿酸治疗与炎症持续时间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显示痛风急性期开始降尿酸治疗不延长炎症持续时间。
李娟教授解读了2019痛风ACR诊疗新进展,对更新的要点进行了全面介绍。倡导多学科共同关注高尿酸的危害,建议对不同疾病阶段人群分层管理,内容精彩纷呈,会场学术氛围浓厚。
美好的时光格外短暂,不知不觉会议已接近尾声。肖学吕教授为大会总结讲话,感谢各位专家倾囊相授,并衷心祝愿痛风联盟蓬勃发展。最后,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临床传承创新研究中心抗痛风联盟主席张剑勇教授宣布此次年会举办成功,衷心感谢各位的参与。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风湿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