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同诊”解密中医传承新路径
——深圳市中医院教学门诊让“准医生”在实战中成长
在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教学门诊诊室,32岁的王女士(化名)有些忐忑地坐在诊椅上。“听说这里看病有‘双医生’,一个新手一个老手,心里直打鼓。”她轻抚胸口,刚咳完的嗓子还有些发痒。当规培医师小李有条不紊地询问病史、把脉辨证时,王女士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而随后带教老师的补充与点拨,更让她惊喜——这份由师生共诊产生的方案,不仅与她过往的治疗思路吻合,更增添了个性化的调养建议,让她对康复之路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一呼一吸,一教一学
“以前常常是只能看不能练,现在是‘真刀真枪练本领’。”在肺病科教学门诊,规培医师小李刚结束一场“双重接诊”。他先独立问诊15分钟,再向带教老师汇报辨证思路,最后师生共同为患者制定方案。整个过程像拆解中药方剂般层层递进:独立接诊是“君药”,汇报分析是“臣药”,导师把关是“佐使”,反思总结则是“药引”。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教学门诊就是让规培生在实战中体会这‘四味药’如何配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谢纬教授打了个比方,“好比教徒弟煲老火靓汤,光讲火候不够,得让他亲手试火候、尝味道、悟门道。”
深圳市中医院教学门诊从9月18日开诊以来,每周一次,已服务50余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每位患者享有半小时专属诊疗时间,知情同意书前置保障权益,挂号费全免。这既是医院践行社会公益、积极承担医学人才培养责任的体现,也是对每一位信任并参与其中的患者表达的诚挚谢意。“不是‘实习生练手’,而是‘师生共诊’。”谢纬强调,“所有方案都在副高以上专家监督下完成,安全性和规范性是底线。”
从“纸上谈兵”到“临床担当”
在中医规培领域,“会背方不会用”曾是普遍痛点。深圳市中医院作为国家中医规培基地,以教学门诊为突破口,构建起“临床-教学-反思”的闭环。
“最惊喜的是医患沟通能力提升。”规培医师小李分享道,“有次我建议患者调整作息,专家马上补充:‘您每天接送孙子上学吧?其实晨练时间可以这样安排……’这种接地气的表达,书本上可学不到。”通过参与教学门诊,规培生不仅锻炼了临床思维,独立接诊自信心也显著增强。
这种“沉浸式教学”背后是硬核支撑:深圳市中医院拥有39名博导、141名硕导的师资矩阵,临床技能培训中心配备近千台模拟设备。“我们不做‘填鸭式’教学,而是搭建‘脚手架’。”医院科研教学部主任皮敏介绍,“规培生先独立思考,导师适时点拨,就像教孩子骑自行车——松手太早会摔,扶太久难成长。”
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答卷
教学门诊的星火正渐成燎原之势。从最初的肺病科试点,到规划中的多专科覆盖,深圳市中医院将中医“师带徒”传统与现代医学教育深度融合。
“中医药传承关键在人,人在临床中成长。”医院分管教学的杨曙东副院长表示,“当规培生能自信说出‘这个方子我开的’,中医药事业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诊室灯光下,王女士仔细收好药方。“小医生把脉时手很稳,专家补充的养生tips特实用。”她笑着比了个“赞”,“这种‘双打组合’,中!”
在追求高效精准的现代医疗中,教学门诊宛如一方“育苗沃土”:它或许会为单个病例多花一些时间,却能将规范的诊疗与仁心的种子,深深植根于每一位未来良医的心中。当年轻医师从“跟着看”到“试着做”再到“独立行”,中医药的薪火便在诊室方寸间悄然传递。这或许就是“良医”养成的深圳密码——既守正,又出新;既重技,更传心。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医院办公室 科研教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