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部分截图)
2016年彭思萍在深圳市中医院内分泌科。
2004年曾宝兰在红树林留影。
徐玲近照。
鲁岩说,那是他第一次看到现代化的港口。堆积如山的集装箱、硕大的装载机以及远处的大型集装箱货船一一展现在眼前,“十分震撼”。
来自商务部官网的数据显示,2002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为761万标箱,在全球排第六。另据盐田政府在线官网显示,2002年盐田港区集装箱吞吐量达428.1万标箱,占深圳港的56.3%。
转眼间,鲁岩已在深圳工作生活将近20年,“能在生活中亲身感受着深圳经济特区一点一滴的发展,在这片快速变迁的土地上追逐梦想,我感到自豪与幸福。”
2003
彭思萍第一次走上抗击非典的战场
2020年2月,40岁的彭思萍没有想到,17年前的一幕会再次上演——她又一次踏上了抗击疫情的战场。只不过敌人不同了,这次是“新冠”,上一次是“非典”。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最焦灼的时候,深圳市中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彭思萍担任深圳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副队长,作为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广东队驰援武汉雷神山医院。同样的临危受命,同样的义无反顾。穿上那身防护服的时候,彭思萍想起了2003年的那个春天。
2003年,一种名叫“非典型肺炎”的新型疾病蔓延全国,广东的非典进入发病高峰期。那时的彭思萍还是深圳市人民医院心外科的一名护士。得知医院需要抽调人手支援发热门诊,23岁的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时也是年轻,没有想那么多,也没有告诉父母,他们在广州,怕告诉了反而让他们担心。”彭思萍说,正是因为有了2003年抗击非典的经验,她才有机会加入今年的援鄂队伍。
彭思萍还记得,2003年非典初期,大量发热病人都涌向了医院的发热门诊。其中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发烧感冒。门诊走廊里排满了等候就诊的患者。“当时也没有什么N95口罩,我们戴的都是纱布口罩。防护服也是那种蓝色的、薄薄一层的防护服。”彭思萍说,唯一的相似点是,一旦穿上了防护服全天都不能脱下来。从那时起,她就养成了上班不敢喝水的习惯。
“那时候几乎每天,医生们都是一刻不停地问诊,从上班忙碌到下班。因为许多病人都很焦虑,担心自己得了非典。”彭思萍说,那时候除了忙常规工作,还要一遍遍地安抚病人情绪,“任何时候,心理护理都很重要。”
那是彭思萍第一次抗击疫情,但她并没有多少对病毒的恐惧。“工作时间就只知道问诊,抢救。时间就是生命,没有想那么多,都是基本的职业反应。”彭思萍还记得,当时抗疫工作结束后她们住在隔离招待所,没有抽调进入发热门诊的同事关怀她们,送来了书籍等慰问品,让他们的隔离生活不那么枯燥了。那一刻,她感受到自己身后的组织给予的强大支持力量。
这样的力量,在今年的抗疫行动中再次感动了她。在援鄂队伍出征之前,市卫健委和中医院为援鄂医务人员筹备了200多箱各种防疫物资,“易铁钢院长还反复叮嘱‘不要过于节约物资,要保护好自己、保护好队员,物资我们会想办法保障’”。这一刻,彭思萍的内心被热腾腾的感动和沉甸甸的责任感充满。
彭思萍说,17年前的抗击非典工作,为深圳的医疗行业积累了丰富的应战经验。无论是呼吸科、重症监护室的调配,还是院感防控的经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都为今年深圳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不少底气。
前路重重险阻,但彭思萍对自己所在的医疗卫生行业愈发热爱,并且把这份情怀寄托在了学无止境的工作态度中,“深圳是一个十分包容的城市,在这里,只要你肯努力,就会遇到机遇,总会实现梦想。
2004
曾宝兰请假排队近1小时
只为买到人生第一张深圳通卡
2004年,随着深圳地铁一期工程,1号线东段(罗湖-世界之窗)和四号线南段(福田口岸-少年宫)的开通,深圳正式跨进“地铁时代”,成为中国内地第5个拥有地铁系统的城市。地铁这一现代化城市标志在深圳的出现,创造和改变了市民的出行方式。24岁的曾宝兰特地请假,排了近1小时的队,买到了人生中第一张深圳通卡,从此她的生活中充满了1号线的身影。
2002年,刚来深圳的曾宝兰还住在南山,每天她要8点前坐上204路大巴,前往罗湖上班,她记得那时的204路没有空调,还是老式的木凳子,是大部分上班族的通勤选择。如果运气好遇到K开头的快车,有空调,走的路线比较快,8点15分上车也不会迟到,但运气不好时,可能连204路都挤不上。所以,当2004年曾宝兰听闻深圳开通地铁的时候,别提有多兴奋了。那时,地铁1号线从罗湖口岸,经国贸站、老街站一直延伸至世界之窗,正好连通了曾宝兰家和公司两点。“那天下午,我跟公司请了假,去世界之窗站买深圳通卡。当时大家互相提醒要早点去,可能会排队。到了后发现,长队早已经排起来了。”曾宝兰说,她们赶紧排上队,却发现好半天都没往前移动,打听一下才知道原来窗口还没开始售卖。那天,排了近1小时队,曾宝兰才买到了那张印着地王大厦图片的深圳通卡。
买到深圳通卡的第二天,曾宝兰没敢马上就改搭地铁上班。她研究了一下路线跟时间安排,第三天才正式搭乘地铁。“地铁车厢一开门,就有很多人上车,也有很多人下车,这种画面非常有大都市的感觉。”曾宝兰回忆说,其实,那时车厢里的人流量远不如今天,但是经过老街、车公庙等大站,还是和今天一样会出现人潮,让当时的她感叹“好多人坐地铁”。
“那时我们经常晚上加班,如果白天能多睡一会儿,也会觉得特别幸福。”自从有了地铁1号线,曾宝兰上班路上花费的时间减少了25分钟左右,她只要在早上8点半之前出门,就能确保不迟到。那一年,深圳通卡还没有人手一张,能拥有一张深圳通卡在同事中是十分让人羡慕的事。有深圳通卡的同事,常常会交换着看看对方的卡面是什么图片,讨论一番。
2006年至2011年,深圳地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号线、4号线全线延长通车,另新增了2号线、3号线和5号线,形成“四横三纵”的格局。曾宝兰的家搬到了罗湖,而她上班的地点换成了南山。1号线的延长再次解决了她的通勤问题。至今,曾宝兰出行仍会首选地铁。在她看来,地铁干净整洁,不会堵车,又是非常环保的交通方式。随着近几年的发展,许多地铁站无缝连接大型商场,不用上到路面就能进商场,所以搭乘地铁更成为她亲子出游、朋友聚会的首选。
2005
徐玲初出茅庐,用专业取得香港客户的信任
2005年,深圳律师徐玲25岁,刚拿到律师执业证书。拿着自己在2005年还略显青涩的照片,徐玲回忆起了自己初出茅庐办理的一宗涉港业务。
转自: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