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部分截图)
▲陈福如 1940年出生,2001年被广东省政府评为第二届广东省名中医。1968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6年制医疗系。现任深圳市中医院教授、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53年。为深圳市首届名中医、第三批与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代表著作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陈福如临床经验集》与《医学探微》两部。
每天15时,以案说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郑某,男,49岁。2000年7月28日初诊。
【发病过程】
胃痛史3年,曾经2次胃镜检查均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首诊证候】
现胸中烦闷,恶心嗳气,时有反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为胃痛·胸中有热,胃中有寒。
治以平调寒热。
处方:党参、白术各20g,干姜、黄连、黄芩、半夏各10g,炙甘草5g。水煎2次,分2次内服,每天1剂。
患者拿着处方后,左观右看,喃喃自语,仅7味药不到90g,疑虑地询问:“这么少药行吗?我平时服的药都是20多味,有300~400g。”我耐心向他解释说:“这是经方,相信会有效。”他着急补充说:“我胃痛3年了。”怀着疑心离开诊室又回来,并把处方交给我说:“不要开10剂,先服3剂看看。”
【随诊过程】
二诊:7月31日
一进诊室门就高兴地说:“真是神方,服3剂胃痛好多了,那天说错了,请不要见怪……”他坐下后向他解释说:“这是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名方,称为经方……”经询问其胃痛明显减轻,恶心嗳气十去其七,胸闷好转,完成脉诊后开原方7剂交给他,说:“再开上次未服的7剂。”患者胸有成竹地说:“我相信服了一定会好”,并连声感谢着走出诊室。
三诊:8月16日
他服了7剂后自感良好,又配7剂,胃痛全解,现无明显不适,仍效不更方,把黄连用量减少至5g。嘱其再服15剂后再做定夺。
2001年上旬患者陪朋友就诊告知,胃痛一直未作,并连声说“妙手回春”。
【按语】
本方系张仲景《伤寒论》的黄连汤化裁而成,因其胃痛由胸中有热,胃中有寒,寒热错杂,胃失和降所致,治宜平调寒热,和胃降逆。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泄胸中之热;干姜辛温,暖胃中之寒;三药合用,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半夏和胃降逆;党参、白术益气和中,又可制黄连苦寒败胃之弊。黄连汤中有桂枝、大枣,因患者有慢性咽炎,去桂枝以防其燥热。因患者有反酸,不宜用大枣,故2味均去之,加白术助党参益气之力。
我临床喜用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经方,药简效宏。经长期探索研究发现,经方的奥秘是方证对应,以及量达其效的量效关系。由此形成了我临证用药精简、量中其效的学术特色。
转自:广东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