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部分截图)
▲陈福如 1940年出生,2001年被广东省政府评为第二届广东省名中医。1968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6年制医疗系。现任深圳市中医院教授、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53年。为深圳市首届名中医、第三批与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代表著作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陈福如临床经验集》与《医学探微》两部。
每天15时,以案说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张某,男,45岁,职员。2010年10月12日初诊。
【发病过程】
胃痛史8年,抑郁症6年。曾经B超检查肝胆胰脾,未发现异常。
【首诊证候】
现胃脘隐痛,每在情绪变化发作,嗳气反酸,闷闷不乐,纳呆乏力,失眠多梦,大便软,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舌苔淡白,脉弦细。
【辨证论治】
诊断为胃脘痛·脾虚肝郁。治以健脾益气、疏肝解郁。处方:合欢皮、茯神各30g,当归、白芍、白术、海螵蛸、党参各20g,炒香附15g,柴胡、姜半夏各10g,炙甘草5g。水煎2次,分2次内服,每天1剂。
【随诊过程】
二诊:10月24日
服上方15剂后,胃痛、反酸减轻,心情闷闷不乐明显改善,能入睡4小时,仍梦多,纳食稍有增加。嘱其继续服上方15剂,以观后效,再作调治。
三诊:11月26日
服后效良,近周来胃痛缓解,心情开朗,睡眠基本正常,纳食尚少,以上稍有出入,再服15剂。并吩咐其要做到生活规律,纳食与睡眠要定时,形成生物钟,进食适量,食八成饱,宜清淡为主,切忌暴饮暴食,坚持每天适度运动。
四诊:2011年2月17日
因发热咳嗽就诊。其高兴地告知,近2个月未再出现胃痛,睡眠正常,精神奕奕,心情开朗。
【按语】
我提倡诊病模式为辨病、辨证、辨体质三结合,是长期临证的经验总结。通过明确疾病的中、西医诊断,可避免误诊。因上腹部疼痛可分别由胃、肝、胆和胰的疾病引起,经B超检查已排除了肝胆胰的疾病,从而诊断为胃脘病。且病延6年,未见消瘦等恶性肿瘤的征象,故诊断是明确。
关于如何进行施治,首先必须通过辨证,找出病因,辨明病理机制,从而为治疗指明治疗原则,其次根据病证结合的原则,应用方证对应的思维选方用药。因而本例选用逍遥散合陈夏六君子汤加减,共奏健脾益气,疏肝解郁之功。其中逍遥散体现了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教诲,用白术、茯苓、炙甘草补益脾气。肝为藏血之脏,以当归、白芍补肝血,肝得血则疏泄正常,郁症则解,则肝木不再克犯脾胃,而达到治疗目的。陈夏六君子汤是健脾和胃的常用方,健脾以升清,和胃而降浊,则脾胃运化正常。
转自:广东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