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为响应国家新时期健康扶贫的有关政策,根据医院安排,我被派遣驻点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儿科进行对口医疗帮扶工作。台风“山竹”过后,我们一行五位同事组成的隆林小分队一路辗转抵达隆林。
隆林各族自治县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距离百色市200多公里,层山叠嶂,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属于全国经济贫困县。医疗设备相对短缺,医疗技术相对薄弱。
隆林县人民医院儿科有50多张病床,1个儿科门诊,6名儿科医生,承担着全县大部分儿童的基本医疗及危重症救治任务。
儿科病人多,医生相对不足,初到隆林我便协同科主任参与一线收治病人,更多了解这里的病种及临床用药特点,制定我的帮扶计划:
首先,传达最新的疾病诊疗指南,规范临床诊断,指导预后。基层医院对新的诊疗技术及知识了解欠系统化,再加上医疗检查设备有限,医生自己也觉得是“糊里糊涂”“治好”病了。
患儿家属大部分因经济原因,也往往追求临床症状缓解,后面造成反反复复就诊。
在征得科室主任同意后,我从常见病的指南着手,配合临床典型病例,开展一系列小讲课,得到了大家积极配合;就比如这里最常见的儿童“喘息性疾病”,从危重程度分级到诊疗及预后指导,目前科室有了清晰的认识。
落实医疗核心制度,规范危重病人交接班制度,积极开展疑难,危重,死亡病例讨论。
记得一位同事曾说过下乡帮扶是“杀牛用鸡刀“,来了隆林之后才觉得形容的非常贴切。
这里的少数民族村落都分散在大山里面,村子里面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乡镇卫生条件较差,通往县城的山路崎岖,路程遥远,一部分患儿病情加重后再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送到县城往往出现危重现象需要即刻抢救,这对接诊医生的反应速度及抢救技术要求较高,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安全有效的医疗工作也是重中之重。
危重病人交接同普通病人一样交接班很容易造成医疗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