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3日上午8时30分,国家“十三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及HBV携带者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课题编号:2018ZX10725505)课题启动会在深圳举行。
疾病进展风险已明显升高
大量的研究表明:年龄在30岁以上,随年龄增长,HBV-DNA持续高载量,HBeAg阳性的患者,肝脏损伤会进一步的加重,相关肝硬化、肝癌发生率呈生物梯度上升。2015年我国新版指南对抗病毒治疗适应症中的观察年龄做了调整,即将从>40岁缩小到>30岁,提示了30岁以上慢性HBV感染人群的疾病进展风险已明显升高。尤其是40-49岁才发生e抗原转阴的患者长期随访肝硬化为27.3%,50岁以后为33.3%,而40岁以前仅为4.1%。因而早期干预30岁以上,HBV-DNA持续高载量,HBeAg阳性,ALT正常的携带者,使其在尽早地获得e抗原转阴,HBV-DNA低水平,是有效防治慢性乙型肝炎不良结局的始端。
重大专项课题启动
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牵头的“中医药干预慢性HBV携带者”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是在深圳市中医院主持“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专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次获得国家重大专项的资助,国家资助近千万,采用大样本,多中心,有十余家全国著名肝病专科参加此项多中心的研究。方法是利用中医药在整体调节患者的免疫机能的优势,采用补肾(疏肝或健脾)法治疗。通过“十二五”研究结果显示:“补肾”治疗慢性 HBV 携带者, HBe 抗原血清学转换达15%,比国外同类研究提高 10%,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十三五”研究是进一步优化“十二五”的治疗方案,试图通过本研究能使乙肝携带者在早期得到有效干预,从而为攻克乙肝早期治疗的难点提供研究数据,极大地提高我国防控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化HCC发病率与病死率的能力。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科技处范秀娟副处长、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罗乐宣主任、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林汉城副主任、深圳市中医院院长易铁钢、黄彬书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王融冰教授、李筠教授、何丽云教授,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叶永安教授、童光东教授、周大桥教授等领导专家出席并做重要讲话,来自全国30家联合单位的项目负责人近100人参加启动会仪式。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围绕国家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16个重大专项。
启动仪式顺利进行
易铁钢院长首先欢迎来自国家卫计委、市卫计委领导及全国各地的专家来到深圳市中医院,祝贺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再次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并向国家卫计委、市卫计委领导汇报了市中医院的发展情况,表示医院将大力支持肝病科重大专项的各项工作,预祝项目顺利开展并取得重大突破。
深圳市中医院院长易铁刚教授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重大专项办副处长范秀娟就重大专项的要求和相关政策进行了解释,要求项目应严格按照科技部及重大专项办要求开展,严把关,出成果,力争实现专业领域技术突破,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和中医药发展做出贡献。
国家卫计委医药发展科技发展研究中心范秀娟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