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往期查询

市中医院扎实推进“专家下社康”“简便验廉”中医服务送到基层受群众欢迎

发布日期:2017-01-24

  “看病难”,难在哪儿?大医院人多扎堆,专家号一号难求!

  和国内其他大城市一样,在深圳,优质医疗资源还是主要集中在大医院,特别是市属公立医院。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分级就诊体系现状下,大医院人满为患和基层医疗机构利用不足的问题并存。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当前医改的新任务和重点。如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有效带动和盘活基层资源,缓解市民到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

  去年7月,广东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马兴瑞到医疗卫生系统调研时要求,要把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这个“看病难”问题作为突破口,集中精力研究解决,尽快拿出可行的试点方案,切实缓解市民群众就医需求。要充分利用市、区属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加快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逐步构建起行之有效的分级诊疗机制。

  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马上就办”,去年7月底正式启动了市属公立医院“专家进社区”开展诊疗服务试点工作。

  作为试点单位之一,市中医院行动迅速,去年728日派出第一批20名副主任以上医师进驻了10个社康。经过1个多月的试点,又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需求—响应”、“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的模式,使“专家下社康”常态化、制度化;“简便验廉”适宜中医技术送到基层,深受居民的欢迎;“治未病”的理念向居民普及,将疾病的防线前移。

居民:家门口看专家,方便!

  在深圳市中医院保税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前来就诊的社区居民吴阿姨。吴阿姨家住金地海景花园,2007年查出高血压。“当时低压120,高压220,也有找医生调理,但血压管理不太稳定。”吴阿姨说,很怕到医院看病,为了看专家,5点多就要到医院排队,折腾大半天。也不知道看哪个医生好,也很难挂到同一个医生号,每次看不同的医生,看病缺乏连续性。

  去年12月,吴阿姨的高血压又犯病了,高压快到200了。于是,她到就近的市中医院保税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看病,正好遇到了下社康的市中医院心血管专科杨志刚副主任医师。由于社康设备有限,杨医生为吴阿姨开通“绿色通道”,预约好了在医院的门诊号。吴阿姨按预约时间到医院,做完了检查,不用等结果。杨医生把结果带到社康,在社康中心为她制订了详细的血压控制方案,血压控制平稳后,又指导社康中心的全科医生跟踪治疗。这半年,吴阿姨的血压一直控制得很好,“血压稳定,再没有头痛的情况了。”吴阿姨感激地说,“对我们居民来说,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太方便了!”

  家住益田村的顾女士,是“追”着杨医生看病的“粉丝”。记者在社康中心采访时,正好碰见她带母亲来找杨医生看病。“到医院看病挂号太难,知道杨医生在社康有坐诊,我们就来了。社康看病不用排队,医生看诊的时间多,看得也更仔细,很好!”

  “专家下社区,不仅看病方便,还给我们社区的老人上课,教我们怎么防病!”社区老年协会会长张希态说,“我们老人们可喜欢杨医生的课了。以前我们有健康的问题也不知道问谁好,杨医生讲得很细致,也很实用,专家的科普课要多讲。”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