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省名中医

名医简介

姜劲挺,男,教授、主任医师、省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师承)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人,全国第四批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现为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深圳市保健委专家组成员,广东省保健委专家组成员。擅长:颈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退行性骨关节病等疑难杂症的诊治。

学术思想

1、腰椎间盘突出症背根神经节免疫损伤机制研究

硕士期间在神经病理学家邱桐教授指导下从事三年试验研究工作,熟习动物饲养、取材、包埋、切片、镜下阅片、冰冻切片、蜡片染色、HE、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提取分离、质谱分析、PCR、Westertblot等技术。首次成功制做SD大鼠背根神经节HE染色玻片并取得免疫组化图像,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腰腿痛胶囊对免疫损伤背根神经节疼痛敏化效应的治疗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特点:主要是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证候为研究基础;以骨伤科经典论著为理论依据,在前期免疫损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提出了疏肝补肾的治疗法则,并研制作为临床代表制剂的腰腿痛胶囊;以实验研究证实为最终目标;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主要创新特点有三个方面:①基于背根神经节中 P38MAPK/NF-κB信号转导通路对疼痛敏化的调控作用及相关性分析,揭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及信号转导途径;②提出 “髓核渗漏刺激DRG造成腰突症的疼痛, 可能是通过 P38MAPK/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交互响应导致DRG疼痛敏化引起”工作假说,为研究中医腰腿痛发病及治疗提供新途径和新思路;③探究以疏肝补肾法为指导的腰腿痛胶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及转归的干预作用,寻找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靶点和机制,以期揭示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多时相、多靶点的科学内涵。

意义:通过信号通路机制研究背根神经节免疫损伤,将为加快研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中医复方制剂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二次开发腰椎间盘突出症优势中成药的关键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2、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临床研究

特点:以中医脊柱相关疾病学理论为基础,对颈椎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进行更深科的研究认识;名老中医专家是中医药事业特有的智能资源,是联系中医传统、实现中医发展的脉络。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代表着当时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较高水平,在中医学术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系统地整理研究国家著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传承方法,对更正确、更客观地掌握疾病的规律、解决疾病的立法处方,更好地继承中医药学,发展中医药学,造就新一代名医;在系统学习宋贵杰、韦贵康、施杞、曹洪欣等名老中医基础上,以颈肩头面部手法为特色治疗以眩晕和失眠焦虑为主要症状的椎动脉型颈椎病。

意义:①从中医理论探讨颈椎病椎动脉型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②通过中医手法临床研究,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规范该病的诊疗方案。

3、中医脊柱相关疾病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在宋贵杰教授21年的指导下,1999年12月研制基于“疏肝补肾”法研制院内制剂腰腿痛胶囊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疗效,2004年提出损伤五体辨证理论,2006年提出内伤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概念,2010年出国研修运动医学,2012年4月出版《中医脊柱相关疾病学》并从运动损伤和中医“相数理”逻辑两方面不断完善,为形成中医脊柱相关疾病学诊疗体系奠定基础。

临床上坚持师承正骨手法与微创手术相结合,中医内外用药和西医生理病理相结合:擅长运用中医正骨手法矫正脊柱关节错位、静力失衡引起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运用关节镜技术和关节冲洗治疗关节损伤及退行性骨关节病,善于运用正骨手法配合自制敦煌消定膏治疗脊柱四肢骨折脱位和运动损伤;能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抢救急、危、重症。将传统中医正骨手法与现代诊疗技术有机结合,不仅将运动医学引入到中医骨伤科体系中,而且将运动失衡性损伤与中医脊柱相关疾病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医脊柱相关疾病学的诊疗体系。并且长期从事中医相数逻辑与中医脊柱相关疾病学理论研究。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无痛正骨、渐进式复位、骨折复位子求母”治疗原则,注重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结合运动医学理念、中医脊柱相关疾病学、现代麻醉技术形成独居特色的无痛正骨、渐进式复位和运动锻炼正骨思想;在慢性退行性疾病方面,形成理论完善的颈肩头面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新三步八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科学研究

姜劲挺教授主持课题5项:

1.腰腿痛胶囊对免疫损伤背根神经节疼痛敏感化效应的治疗机制研究,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660799,2017年1月-2020年12月,第一/主持。

2.局部封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背根神经节及坐骨神经中SP和CRGP影响的实验研究,来源:甘肃省教育厅,课题编号:BH2010-039,2009年-2012年,第一/主持。

3.颈肩头面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来源:兰州市科技局,课题编号:2011-2-92,2011年1月-2014年12月,第一/主持。

4.敦煌消定膏治疗关节镜术后膝关节肿痛临床研究,来源: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编号:GZK-2011-11,2011年1月-2014年12月,第一/主持。

5.敦煌吐蕃文之《火灸疗法》治疗慢性腰腿痛临床疗效观察,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编号:DHYX2014-01,2014年1月-2015年12月,第一/主持。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研制中药制剂 1种。

获得的主要科研奖项:

腰腿痛胶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背根神经节及坐骨神经中SP和CRGP影响的实验研究,甘科鉴字2009第777号,荣获2011年甘肃省药学会药学发展二等奖.

主编的著作有:

1.参编《颈肩腰腿痛中医防治》参编12万字,2000. 兰州大学出版社 .

2.参编《骨折脱位筋伤》参编12万字,2001.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参编《中国骨伤科大辞典》参编5万字,2001.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主编《中医脊柱相关疾病学》主编,2012. 甘肃文化出版社

5.参编《针刀医学基础理论》参编6万字,2012.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6.参编《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参编6万字,2012.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7.参编《针刀医学》参编6万字,2017.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代表性学术论文:

[1]姜劲挺,马喜凤.颈椎旋扳法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J].中医正骨,2004(05):40.

[2]姜劲挺,马喜凤,宋贵杰. 中医五体辨证方法及其在伤科辨证中的应用初探[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4,4(03):5-4.

[3]姜劲挺,宋贵杰.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脏腑病机探讨[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4(03):15-17.

[4]姜劲挺,马喜凤,田军,谢新文. 内伤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原因及中医病机探讨[J]. 甘肃中医,2006,4(07):10-11.

[5]安文博,姜劲挺,郑吉元,张伦广.正骨理筋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8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06):533-534.

[6]姜劲挺,安文博.腰腿痛胶囊对髓核移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影响[J].中医正骨,2012,24(06):18-20.

[7]姜劲挺,安文博,金成强,宋贵杰. 中医内外兼治法治疗胆囊摘除术后跟痛症31例[J]. 中医研究,2011,24(10):50-52.

[8]安文博,姜劲挺,张伦广,张志勇,郑吉元.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后自体髓核移植模型大鼠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9):7955-7960.

[9]姜劲挺,郑吉元,李振豪,张伦广,马理元. 基于“疏肝补肾”法治疗骨质疏松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思路探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03):367-370.

[10]李祥雨,姜劲挺,张伦广,郑吉元,马理元. 基于“颈腰同治”理念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思路探析[J]. 时珍国医国药,2018,29(01):146-148.

[11]李祥雨,马喜凤,张伦广,郑吉元,马理元. 姜劲挺应用冲击波经络击打法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探讨[J]. 新中医,2018,50(03):180-183.

[12]姜劲挺,李祥雨,张伦广,郑吉元,马理元. 基于中医“相数理”逻辑理论浅析“五体辨证”在中医骨伤科中的运用[J]. 辽宁中医杂志,2018,45(07):1391-1393.

[13]李祥雨,姜劲挺,张伦广,郑吉元,马理元. 基于“引经报使”理论浅谈引经药在中医骨伤科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10):9-11.

[14]李祥雨,姜劲挺,张伦广,宋敏,马理元. 基于“玄府气液说”浅析中医骨伤科熏洗疗法的作用机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39(05):614-617.

图像资料

典型医案

1、急性混合型颈椎病验案一则

【基本资料】

胡某,男,时年44岁,工人

【发病过程】

患者自诉于2020年4月因饮酒后背靠沙发低头睡觉约4小时醒后出现项背部酸痛,活动受限,尤以低头、后仰时疼痛加重,无恶心、呕吐;无头晕、头痛,无双下肢无力;就诊于宝安区医院诊断为颈部肌肉损伤,给予推拿、针灸、外敷膏药后项背部酸痛症状有所好转;2020年8月上述症状再次加重,伴行走时双下肢无力、走路踩棉花感并眩晕,站则眼黑欲仆地,坐则天旋地转,痛苦不已,再次就诊于宝安区中医院,查颅脑+颈椎MR示:①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部分空泡蝶鞍,左侧上颌窦炎症、双侧视神经眶内段蛛网膜下腔积液,不排除外颅内高压,请结合临床;②颈椎5-7椎体骨质增生,颈4/5椎间盘突出(中央型);颈5/6椎间盘膨出;颈3/4椎间水平椎管内异常信号,考虑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并髓核脱出入椎管内、脊髓明显受压,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给予针灸、按摩、膏药外敷等治疗4个月后上述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言其身心俱困,几成废人。

【首诊证候】

初诊:2020年11月16日

诊查:面色晦暗,情绪低沉,心神不宁,颈项疼痛,转侧更甚,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有踩棉花感;舌暗红,舌苔黄厚,边有齿痕、脉濡滑。

【辨证论治】

辨证:本案MRI显示,颈椎间盘突出巨大,合并眩晕及下肢症状,老师认为当以颈椎病混合型急性发作对待,证属肝肾亏虚、清阳不升,痰浊中阻,治以补益肝肾、益气升阳,化痰和中之法。

处方:炙黄芪45g、桂枝15g、赤芍15g、柴胡15g、当归15g、葛根30g、续断15g、杜仲30g、川牛膝15g、乌药15g、石菖蒲15g、黄连15g、薤白15g、法半夏12g、枳壳15g、仙鹤草20g、石决明30g、炒决明子15g、旋覆花15g、代赭石60g、蜂房15g、合欢皮20g、郁金15g、首乌藤30g、甘草5g。

二诊:2020年12月19日

患者服上药3剂,自觉眩晕有所好转,仍颈项疼痛,转侧更甚,双下肢无力,稍加用力排便眩晕顿起,遂于今日加强手法+冲击波治疗+爬墙功能锻炼,予颈肩头面部手法+正骨理筋手法。问诊间患者情绪虽较前好转,仍心事重重、恐惧,观其舌暗红,舌苔黄厚,边有齿痕、脉濡滑,继续上方6剂以观后效,同时嘱患者公园、操场饭后“走圈圈”。

三诊:2020年12月22日

患者服上药6剂后颈项疼痛明显好转,双下肢无力稍好转,恐惧心理减轻,遂于今日继续手法+冲击波治疗+爬墙功能锻炼,予颈肩头面部手法+阴阳手法+新三步八法。观舌暗红,舌苔黄厚,边有齿痕,脉濡滑,继续上方3剂以观后效,同时嘱患者公园、操场饭后“走圈圈”。

四诊:2020年12月26日

患者服上药9剂后上述症状明显缓解,偶有行走眩晕,晨起双下肢无力减轻,对治疗有信心,中药去蜂房、合欢皮,加蛇床子15g、金樱子15g,余继续原方案治疗,

五诊:2020年12月29日

患者言其已于常人无异,颈项活动已如从前,眩晕症状消失,行走自如,卧立如常,偶有自觉晨起后稍双下肢无力。舌淡红、边有齿痕、舌苔黄,脉濡滑。继续正骨手法+冲击波+敦煌消定膏外敷,嘱其爬墙运动。

按语:脊髓型颈椎病是中医学的“项强”“骨痹”“痿证”等范畴。《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素问•逆调论》:“肾不生则髓不能满”,《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精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骨空,补益脑髓”。因此认为与督脉、先天之肾经、后天之脾为气血密切相关。眩晕一词首见于《灵枢•大惑论》,主要病因:一曰肝风上扰;二曰气血亏虚;三曰肾虚不足;四曰痰浊中阻,而中医骨伤科之病症常源于“形体损伤”,所以其症必与筋、脉、肉、皮、骨之“五体”相关。患者双下肢无力属于肝肾亏虚、血脉凝滞,气血运行不畅;结合双下肢无力并眩晕,总以肝肾气血亏虚为本,痰浊瘀血阻滞为标。此案患者中年男性,病发之时因过饮酒受凉而致颈项部疼痛,此为外因;加之平素喜食肥甘,过度劳累致中焦脾胃气机受阻此为内因,同时加之发病早期按摩、针灸刺激损伤局部经脉气血瘀滞则双下肢无力;因此治疗本病姜劲挺教授认为从督脉着手治疗本病是关节,治以补益肝肾、益气升阳,化痰和中,方选姜劲挺教授自拟“黄芪十三味”为底方加减,酌加仙鹤草、石决明、草决明、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以定眩,少佐合欢皮、郁金以疏肝解郁,黄连、薤白宽胸散结,蜂房祛风止痛通脉活血以行瘀,辅以颈肩头面部手法使其醒神开窍、气血通畅、和血定眩,姜劲挺教授行正骨理筋手法时基于中医整体观念,认为脊柱是一个整体,手法治疗从整个脊柱开始,恢复脊柱正常序列,使骨及周围软组织恢复正常位置,以解除神经、血管的刺激和压迫,恢复颈椎”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生理状态,最后“走圈圈”疏肝解郁、以助恢复迷路平衡。同时配合爬墙运动锻炼从中医脊柱相关疾病理论出发,恢复脊柱稳定性。

2、颈椎病合并脏躁验案一则

【基本资料】

徐某,女,68岁

【首诊证候】及【辨证论治】

初诊:2018/01/03

因“颈项部疼痛并头晕烦躁间断发作10年余,加重并持续发作1月”,以“混合型颈椎病”收住入院。

因郁怒发病,自觉心慌而脉率不快,发热汗出而体温不高,头汗淋漓,甚则如雨下,此症缠绵十余年治而不愈,近来发作转频伴头晕,颈项部疼痛无力,难以支撑,叠投汤药数十剂,药效罔然,诸症如前,是日,胸中烦热如火烧,不能自已,艰寐梦扰,频发悲伤,啜泣不语,频频伸腰哈欠遂作,耳内常塞纸团怕闻声响刺激。诊见:颈项部僵硬、疼痛,转侧不利,舌质红,苔白厚腻,脉弦实。西医检查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心房颤动等疾病。四诊合参,证属气阴两虚,心肝火旺,治以疏肝补肾,养心安神之法。

处方:炙黄芪45g、桂枝15g、赤芍15g、白芍15g、柴胡12g、砂仁12g、醋香附15g、当归15g、葛根25g、黄连30g、石决明30g、草决明15g、仙鹤草15g、醋延胡索15g、盐川楝子10g、合欢皮20g、石菖蒲15g、郁金15g、酸枣仁30g、蜜远志15g、首乌藤30g、生龙骨30g、牡蛎30g、浮小麦45g、甘草6g

中药托洗颈肩部,一日一剂,一日两次

液体治疗给予鹿瓜多肽注射液16mg 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

二诊:2018/01/09

服药六剂,心慌气短发作次数及汗出减少,观舌质红,苔白腻,脉弦。初见成效,药已对证,治守前法。患者服初诊方药六剂体质转佳,予颈肩头面部调理手法,以调和气血,放松精神。

三诊:2018/01/16

服二诊方药六剂后,诸症见瘥,但仍难耐受外界刺激,观舌质红,苔白,脉弦。为避免苦寒劫阴,虚火上炎,中药内服方于二诊方中去柴胡、黄连,加银柴胡、胡黄连继服六剂,配合正骨手法治疗以使骨正筋柔,液体治疗停用鹿瓜多肽,加用注射用葛根素0.4g静脉滴注。

四诊:2018/01/22

四诊患者诸证皆瘥,头晕已愈,唯觉寐欠安,时有烦热,气促,观舌质红,舌苔薄白,脉弦,因思此证与肺燥有关,故酌加滋养肺阴之品,处方于三诊方中去炙黄芪、桂枝、赤白芍、仙鹤草、合欢皮、银柴胡、胡黄连,加沙参、麦冬、知母、五味子、生石膏、黄连、厚朴、吴茱萸、合欢花、台乌继服六剂,液体治疗停用参麦注射液、注射用葛根素。

五诊:2018/01/28

五诊患者病情继续好转,观舌体胖大,舌质红,舌苔薄白,脉弦稍频,于四诊方中去延胡索、川楝子、石菖蒲、代赭石,加细辛、白芷、仙灵脾、怀牛膝、夏枯草、旱墨莲继服。

六诊:2018/02/03

六诊患者诸症皆瘥,颈项部活动自如,言谈举止正常,语声高亢,欣喜自不待言。观其舌体胖大,舌质红,舌苔黄腻,脉细,于上方去南沙参、麦冬、五味子、石膏、黄连、吴茱萸,加青蒿、鳖甲、鹿角霜、炒栀子、淡竹叶,带药出院继服。

随访1年,患者生活完全自理,平时能睡5到6个小时,偶有情绪刺激时睡眠略差。

按语:此案患者老年女性,病发时因与邻居屠夫相争,见猪血横门刺激发病,缠绵十余年,近来又发头晕、颈项疼痛无力,中医脊柱相关疾病学认为,此病源在颈椎,而治在心肝肾,患者久病成疴,复又思虑过多,以致心神不宁,焦虑往来;素有情志之疾,复感内外之邪而作眩,治则必以破疑断惑为先,使其心神明朗,疑团冰释,施治即易奏效,故此以颈肩头面部手法为先使气血通畅,神志以清,神明得养,后则正骨理筋以谐骨和筋,以中药汤剂使气血得补,血脉通达方可使诸症除。前三方中均以“黄芪十三味”为底方加减以调补肝肾气血,佐以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石菖蒲、合欢皮等疏肝泄热以解郁;甘草、浮小麦、大枣、龙骨、牡蛎、川连、酸枣仁养心敛阴以缓急,四诊中酌加滋养肺阴之品,各方虽有加减,液体治疗每有调整,但总以肝肾气血为本,以“疏肝补肾”法为其治疗大纲,将“治筋”、“治骨”与“治气”、“治血”作为治疗的主线。“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加之患者病史长达十余年,虽治疗稍费时月,但坚守此法,固能有所收效。

联系方式

出诊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福华路1号深圳市中医院(福田院区)

邮箱地址:992054817@qq.com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