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省名中医

杨卓欣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杨卓欣(生于1962年9月),男,广东省揭西县人,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并获评“杨卓欣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从事中医医教研及医院管理等工作近40年,擅长针药结合治疗神经精神类疾病,妇科、男科疾病及体质调理。

学术思想

杨卓欣教授倡导针药结合防治疾病。《针灸大成》中论述到:“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炳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针刺、艾灸和中药在治疗不同疾病、不同病位各有所长,临证时应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不同患者群体的体质特性、不同病证的病理特征,灵活运用针、灸、药各自的优势,以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

杨卓欣教授强调任、督二脉在调节全身阴阳气血方面具有主导作用。任脉主阴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阳气,为阳脉之总督。任督二脉总司诸阴诸阳,沟通全身经脉,可以蓄积、调节、灌注全身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气血。杨卓欣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带领针灸科团队总结倡导“调任通督针刺法”。该法贯彻阴阳调和的原则,以任督脉经穴为主,结合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沟通协调任、督二脉经气,调节五脏六腑气血,补虚泻实,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是我科治疗神经精神类疾病,妇科、男科疾病等多种疾病的一套针刺治疗大法。

杨卓欣教授治疗神志类疾病注重调理肝脾、身心同治。神志类疾病与五脏相关,而肝主情志,首责于肝。正如《柳州医话》所言:“七情之病,必由肝起”。肝疏泄如常,肝气条达,脾得肝之疏泄,则升降协调,运化功能健旺,如《医碥•五脏生克说》所言:“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若肝失疏泄,则气机升降失调,导致情志活动失常,或为郁闷不舒,或为烦躁易怒。木郁克土,损伤脾气,令脾胃运化失常,如《金匮要略》提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肝藏之血,又赖脾之化生,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提到:“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脾气健运,血液的化源充足,则生血统血机能旺盛,肝有所藏,肝血充足,所谓“木赖土以培之”。杨卓欣教授临证治疗神志类疾病,遣方用药施针时注重调理肝脾,以疏肝健脾、调畅气机、安神定志、开郁除烦为法,同时重视情志调节,关注患者的饮食、睡眠、运动、心情、工作等情况,鼓励患者勇于面对困难,保持乐观心态,通过问诊沟通、查体辨证,找到患者致病的心理根源,加以疏导,常常收到良效。

科学研究

杨卓欣教授主持及参与各级课题20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8项、厅局级6项。

获得的主要科研奖项:

1. 2004年“清瘟解毒固本化湿法(防感汤系列)预防SARS的研究”获深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2005年“清瘟解毒固本化湿法(防感汤系列)预防SARS的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3.2007年“针刺任脉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获深圳市科技创新奖;

4.2011年“针刺任脉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获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5.2020年“智能仿真现代针灸铜人教学与临床辅助系统”获第八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6.2021年“智能仿真现代针灸铜人教学与临床辅助系统”获第一届广东省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主编的著作有:

1.《放眼看中医》,2010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走近国医大师》,2011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3.《中医临证撷英——杨卓欣临床经验集》,2020年广东科技出版社

代表性学术论文:

1.杨卓欣.“烧山火”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6例[J].中国针灸,1997(07):428-428.

2.杨卓欣,于海波,饶晓丹,等.任脉电针对脑缺血大鼠侧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6,47(6):429-429.

3.杨卓欣,卓缘圆,于海波,等.电针对脾虚型幼鼠海马区结构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0,35(01):37-42.

4.卓缘圆,张金文,邓容,等.“调任通督法”的理论内涵和应用——杨卓欣教授针灸学术思想浅析[J]. 时珍国医国药,2018,10:2499-2501.

5.闫兵,皮敏,曾萍萍,等.杨卓欣治疗妇科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8,50(06):253-254.

6.张金文,邓容,卓缘圆,等.杨卓欣治疗失眠症用药规律分析[J].新中医,2019,51(06):47-50.

7.卓缘圆,张金文,郭悦宝,等.杨卓欣教授“调任通督”针刺法的理论内涵和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2019,38(01):97-100.

8.杨福霞,杨卓欣,周玉梅,等.杨卓欣教授“调任通督”法治疗中风病撷要[J].中医药学报,2020,48(05):39-41.

图像资料

典型医案

杨卓欣针药结合治疗不孕症

邬某,女,41岁,2014年4月16日初诊。主诉:婚后同居避孕10余年,备孕3年余未孕。现病史:患者备孕3年均未怀孕,平素月经周期33-35天,经期7天。LMP:3月20日。经量少色淡,伴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胃脘胀闷,心烦易怒,纳呆,小腹冷,腰酸,大便溏薄,小便可,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细。

既往史:曾在外院西医妇科检查,输卵管造影未见异常。男方精液检查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2014年1月14日月经期外院性激素检查示:孕酮(P):2.33ug/L,雌二醇(E2):32pg/ml,促黄体生成素(LH):5.10IU/L,促卵泡生成素(FSH):6.68IU/L。

中医诊断:不孕(脾虚肝郁,气血不足)

西医诊断:原发性不孕。

中医治疗原则:健脾疏肝,补益气血。

针刺:取百会、中脘、气海、关元、归来、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其中气海、关元、足三里用捻转补法,太冲用捻转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分钟,一周两次。

方药:四逆散合八珍汤加减。

处方:柴胡10g,炒枳壳12g,白芍10g,党参15g,黄芪15g,炒白术10g,茯苓15g,陈皮6g,炒薏苡仁15g,香附10g,当归10g,川芎10g,甘草5g。14剂,日一剂,水煎服。

经调治半月患者疲乏、腹胀、大便溏薄、纳呆、心烦易怒等症候改善,时有腰酸,舌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此时需以补肾健脾为主,针刺取穴及手法同前,其中气海、关元穴加用温针灸。中药守上方去炒薏苡仁、白芍、柴胡,加巴戟天20g,熟地、菟丝子、桑寄生、芡实、续断各15g,续服药14剂,诸证改善。坚持治疗,随证加减,2个月后在B超下监测卵泡,指导同房,患者成功受孕。

联系方式

出诊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福华路1号深圳市中医院(福田院区)

邮箱地址:001188@gzucm.edu.cn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