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省名中医

童光东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童光东,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美国Thomas Jefferson大学访问学者,广东省名中医,并获评“童光东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深圳市政府津贴享受者、地方级领军人才,首届深圳市十大杏名医,首届深圳市卫生健康突出贡献者。国家中医肝病区域中心与卫生部中医肝病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胆病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与深圳市中医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治疗病毒性肝炎,胆病,自身免疫肝病,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

学术思想

一、秉承“伏气温病”,衷中参西:针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持续慢性化的机理,创造性提出为“肾虚,疫毒之邪内伏肝血”学说,总结出清、透、活、补的治疗方法

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自然感染史为论据,继承现代医家王乐陶、彭胜权学术思想及清代著名的温病大家柳宝诒先生“肾虚伏气”理论,秉承前人经验,提出慢乙肝应以“伏气温病理论”为指导,治疗上,补肾清透与补肾健脾等方法,如“清热解毒”“透热转气”“宣达分消”“疏利三焦”等,调节正邪交争的机枢关键,创建了“补肾清透方”。

二、守正创新,标本兼顾:在目前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共识基础上,坚持并强调抗炎保肝的重要性,并获得广泛认可

自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问世以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学术界不少学者都认为,慢乙肝为乙型肝炎病毒所致,只需抑制病毒,不需要抗炎保肝治疗,甚至有人认为抗炎保肝治疗反而加重了肝脏的负担。而越来越多的证据发现,尽快地肝功能恢复正常,以及肝功能水平越低其远期肝癌的发生率下降。值得注意的是,ALT异常且HBeAg阳性的患者,其多处于免疫清除期,自发HBV DNA清除以及HBeAg血清学转换经常发生。童教授采用历史队列研究,通过对362例单纯抗炎保肝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17年长期随访观察,发现通过保肝抗炎治疗之后,有35%的患者可自发血清学转化,大约有17%的患者HBVDNA检测不到,有关研究写入《抗炎保肝治疗专家共识》。

童教授研究还发现,30岁以上ALT正常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40%患者具有显著的肝脏炎症或纤维化。为2019年新更新《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把抗病毒的治疗监测ALT正常患者年龄从40岁下降至30岁提供了有力证据。

三、双管齐下、防患未然:提出“益气活血化积”法,联合抗病毒的“双抗”治疗乙肝肝硬化,即抗病毒与抗纤维化双管齐下,进一步提高乙肝硬化的逆转率

肝硬化属中医学“积证”,“积证”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重在活血。并根据“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等传统理论,提出并证实了治疗肝纤维化,久瘀而成积,需软坚治疗肝硬化理念,在治疗上制订活、软、补为主的治疗原则。活法,指活血化瘀通络之法;补法,指补气健脾之法,药用黄芪、白术等。活血化瘀用丹参,软坚用穿山甲,佐以五味子养阴补血,枳实健脾行气。 并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和手段,即提出与实施了“双抗”抗病毒与抗肝纤维化并用治疗肝重度以上肝纤维化或肝硬化。这一思想,不仅体现在童教授诊治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身上,也体现在诊治其他疾病。

四、内外兼顾,独辟蹊径:创“麝黄膏”敷脐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并发肾功能不全的新方法。

肝硬化腹水,属“臌胀”范畴,为中医四大难证之一。其发病机理中医多认为是本虚标实,虚实互见,其中瘀血为先,血瘀气滞结为痞块,发展至晚期可成鼓胀(腹水),而水湿内结,易化为热,导致湿热内结。现代研究对肝硬化腹水发展成肝肾综合征机理,大体可归纳为:肝硬化所致的门脉高压症,出现高动力循环,导致钠水潴留而腹水,腹水使肾低灌注状态,从而诱发氮质血症,易发展成肝肾综合征,晚期死亡率100%。另外在临床工作中注意到,肝硬化出现难治腹水,输注人体白蛋白,加利尿剂以及反复的排放腹水,腹水不但难以消除,反因大量的利尿剂而致肾损害,诱发氮质血症或HRS。

童教授采用中医脐疗法,运用麝黄膏联合结肠透析方治疗难治性肝硬化腹水在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麝黄膏中有麝香芳香开窍,通络散瘀,现代研究有扩血管作用,与硝酸甘油有同样疗效;田螺清热利水,治黄疸;牛黄清心利胆,现代研究有保肝利胆作用;葱白通阳解毒,能引药到病所,现代研究有抑菌作用;甘遂峻下逐水。结肠透析方由大黄、槐米、金银花、蒲公英、煅牡蛎各30g组成。大黄下肠胃积,减少氮的重吸收,抑制尿素氮和肌蛋白的分解和抗菌消炎作用,金银花、蒲公英清毒解毒,有广谱的抗菌及减毒作用,槐米凉血清热,改善肾滤过率;牡蛎有敛阴潜阳,可吸收肠中有毒物质。麝黄膏合结肠透析达到保肝利胆,清热解毒,通脏利尿之功。

该方法作为中医适宜方法曾在全国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并多次获得省市级科技奖。目前,“麝黄膏”已获国家专利,并被写入新版的《中西结合治疗肝硬化专家共识》。

五、上工治未病,防微杜渐:开展了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癌前病变标志物及其临床早期诊断意义的探索研究,提出肝癌可以通过相关癌前抗体作癌前诊断,中药癌前长期干预有望可以阻断、延缓其发生或延长生存期

中医认为导致肝癌有五:包括体质因素、地域因素、情志因素、饮食损伤及邪毒因素。童教授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对肝癌是“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据此,童教授提出“正虚邪居成积”理论阐释肝癌特别是早期肝癌病机,从而在治疗上采用“养正祛邪化积”法。强调“上工治未病”,在发生病变后也要积极处理,防微杜渐,积极防止病情迁延进展乃至恶化。创“复方叶下珠”专方,并辨证加以治疗。“养正”的治法有“健脾益气法”“养血柔肝法”“滋补肝肾法”等;“祛邪”的治法有“活血化瘀法”“理气化痰法”“化气利水法”“清热解毒法”等;“化积”主要用软坚化瘀法等。由于这一治疗方法在临床使许多年,有许多临床患者获益。

六、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切中卡綮: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是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三部曲”的演变过程提出补虚与清毒的运用变化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是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三部曲”。抗病毒治疗虽然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但必须长期服用,且在治疗HBV慢性携带状态,肝硬化、阻断肝癌等方面作用皆是有限的。过去中医界对“肝着”(慢性乙型肝炎) 的主要病机缺乏深入研究,因而临床上把肝着(慢性乙型肝炎),积聚(肝硬化)、肝癌作为孤立的病种来看待,治疗上采用“调理肝脾”“活血化瘀”,以及“扶正攻邪”等方法治疗,临床上没有从HBV相关的炎症,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疾病发展与病变演变过程,一体化去认识此病为疫毒之邪启动,是因机体肾气虚在先,“肾虚疫毒之邪伏于肝血”,伏久成瘀,瘀久成积的病理过程。固而童教授构建了“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硬化、肝癌的中医防治体系”,童教授从补肾到补气补脾,构建出慢性乙型肝炎的扶正线路图,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采用疏、活、消等方法,并一以贯通,针对邪毒治病这一特点佐以清热解毒等治法。如此构建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硬化、肝癌防治体系,体现在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基础,结合传统的中医理论,深入研讨乙型肝炎特殊传染病的自然疾病进展,提高临床疗效。

七、攻坚克难,标本兼治:针对胁痛这一肝病常用症状,独辟蹊径,提出导滞降气利胆通络治疗胁痛的新方法

胁痛是肝胆病最常见的症状,改善疼痛是临床医生一直作为最首要的目标。但是胁痛的病因很多,对于慢性肝病胁痛有其自身的特征。传统中医治疗胁痛多采用疏肝健脾、柔肝养阴,活血化瘀等,但临床疗效往往不佳,其主要原因是慢性乙型炎初起,一般很有少有疼痛,主要表现为肝区不适,或有重着感,故中医称为“肝着”。一旦出现疼痛,多为胆道病变,如胆囊炎、胆囊息肉、胆石症、胆管结石等,基于这个现代医学的认识,童教授认为胁痛多为胆汁疏泄失常所致,重在利胆为先,因而临床另辟蹊径,攻坚克难,提高胁痛的疗效。治疗上,导滞化瘀以治本,活血化瘀通络为标。重点抓住一个“通”字。降气利胆、活血化瘀,导滞通络,都贯穿一个“通”字,集中解决肝郁气滞的病机,是取得疗效的关键。童教授在章次公瓜蒌汤的基础上,使用瓜蒌、丝瓜络、橘络、青皮、郁金、金钱草,配合旋复花汤等,对治疗胁痛尤其是胆痛疗效显著。

八、清化透活,疏肝消脂,治疗脂肪性肝病有独特的疗效,提出了脂肪肝病机为“肝郁痰湿瘀滞”,创立“疏肝消脂方”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已成为全球最流行的肝病之一,属中医的 “肝癖”。多为过食肥甘厚味,或脾虚失运,清浊不化,致湿热内生,湿热之邪阻滞经络,使肝气不舒,气机郁滞,气滞则血瘀湿热浊邪瘀血内郁于肝胆而发为本病。故本病病位在肝,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为主,标实主要与湿热气滞、瘀血有关。认为本证多本虚标实,湿热、痰浊、气滞、血瘀是标实,肝脾肾亏虚为本虚。提出以清热祛湿、疏肝透邪、活血消脂之法治疗,并在四逆散基础上,加用清热利湿,疏肝化瘀功效的疏肝消脂方,使大量的肥胖与脂肪肝患者体重恢复正常,脂肪肝消失,失调的代谢恢复常态。

科学研究

童光东教授主持/参与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研制中药制剂5种。

获得的主要科研奖项:

[1]慢性乙型肝炎及相关的肝硬化、肝癌中医防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202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2]中医补肾法治疗ALT 正常HBeAg阳性慢性HBV 感染者临床研究.2019年,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3]复方叶下珠防治乙肝相关肝癌前病变临床与实验研究 2015年,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排名第1

[4]乙肝肝癌前病变标志物及复方叶下珠防治,2010年深圳市科技进步奖;排名第1

[5]敷脐透肠治疗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方案与应用,201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排名第2

[6]脐敷配合结肠保留灌肠治疗难治性腹水诱发氮质血症,2009年,深圳市科技创新奖,排名第2

[7] 脐敷配合结肠保留灌肠治疗难治性腹水诱发氮质血症的新方法临床研究,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排名第2

[8]清瘟解毒固本化湿法(防感汤系列)预防SARS的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 排名第6

主编的著作有:

[1]世界医学史略.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2]新安医籍考. 安徽科技出版社。1998

[3]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

[4]新编中医医特色专科诊疗学。天津科技出版社。2020

[5]童光东医案集粹。中医古籍出版社。2021

发明专利:

[1] 一种检测乙肝肝癌前病变标志物ELISA试剂盒及其应用 发明专利,排名第1,专利号:ZL 2013 1 0111583.0授权2015年07月15日

[2] 一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补肾清透中药组合物 排名第1,专利号:ZL 2011 1 0284806.4 授权2013年08月21日

[3] 一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补肾健脾中药配方 排名第1,专利号:ZL 2011 1 0284795.X0授权2013年05月01日

代表性学术论文:

[1] Danping Huang1, Bowen Yang, Neng Wang* and Guangdong Tong* et al. Activates Ubiquitination and Proteasome Degradation of β-catenin to Suppress Metastasis of Hepatitis B-Assoc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June 2021 Volume 12 ,doi: 10.3389/fphar.2021.659325

[2] JIANG XY, HUANG B, Guangdong Tong*, et al.Long-term follow-up of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HBV patients without antiviral therapy[J].World J Gastroenterol,2021, 27(11): 1101-1116

[3] XING YF, WEI CS,TONG GD*, et al.Efficacy of a Chinese herbal formula on hepatitis B e antigen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20,26(30):4501-4522.

[4] 童光东,王宇新,邢宇锋,魏春山,唐海鸿,黄锦桢,黄芙蓉,赖剑萍,陈团团,韩志毅.从“虚、毒、瘀、积”论慢性乙型肝炎及相关肝硬化、肝癌的治疗[J/OL].中医杂志1-4[2021-07-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166.R.20210618.1456.002.html.

[5]童光东、邢宇锋;等 肝癖(非酒精性肝炎)诊疗方案[J].中国肝脏病杂志,2021,13(1)110-113

[6] 童光东 深圳市 258 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征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名属性的思考.中医杂志 2020,(10):726-728

[7] 唐海鸿,魏春山,郑颖俊,邱梅,邢宇锋,童光东*.基于 Fibroscan技术评价疏肝消脂方加减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 [J].中医杂志,2018,(07):594-598.

[8] 童光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用抗炎保肝药物治疗的长期随访结果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1 19 (9 ) 701-703 Medline收录

[9]童光东,周大桥,贺劲松,等.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癌前病变标志物检测及其意义[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15(11):829-833.

[10] 童光东,周大桥,张希,等.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癌前病变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8,16(10):781-782.

[11] 童光东 彭胜权. “从‘肾虚伏气’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中医杂志 2004,45(10):726-728

[12] 童光东、周大桥、贺劲松.麝黄膏脐敷配合结肠透析治疗难治性肝硬化腹水并发氮质血症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28(09):35-41

图像资料

典型医案

患者:张某某,男,1942年3月出生,2020年10月6日初诊。

主诉:发现肝内占位病变12天。

现病史:慢乙肝病史20余年,未重视未系统治疗。2020年因右上腹不适于外院就诊,查上腹CT增强提示:①肝S7占位,考虑肝癌并肝内多发转移;②肝硬化。肝功能:GGT 90U/L,ALP 158U/L,白蛋白 43g/L;PLT 118×109/L,PT 12.65s,PTA 72%。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当地医生建议可用化学免疫药物治疗,因经济原因,患者及其家属拒绝,遂寻求中医药治疗。刻诊:精神疲倦,四肢乏力(坐轮椅前来),语声低微,由家属代诉自觉腹内灼热感,全身皮肤瘙痒,手抖,纳眠差,大便干涩难行,3~4日/次,小便黄,舌质红、苔黄稍厚,脉弦。

既往史: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一直口服药物降压、降糖(具体不详)。

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舌质红、苔黄稍厚,脉弦。体型偏瘦,营养中等,全身皮肤无黄染,无出血点,巩膜无黄染,颜面及胸背未见明显毛细血管扩张,可见蜘蛛痣、肝掌,腹部外形正常,脐部正常,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液波震颤。莫非氏征阴性,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浊音界正常,肝区叩击痛阳性,脾肋下2横直可触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计算力正常,定时、定向力正常;扑翼样震颤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中医诊断:肝癌

症候诊断:气阴两虚,湿毒交结

辨证分析:患者慢乙肝病史20余年,病程长久,病邪久郁于肝不得解,气滞血瘀,络脉阻滞,故癌块内生。肝郁则乘脾,土壅则木郁,肝脾久病则水液运化失常,气血水结于腹中,水湿不化,正邪交争,正气日渐虚弱,久则虚者愈虚,故本虚标实,虚实并见。久病伤气,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脾虚则运化失司,水湿停聚,阻滞气机,气血郁滞,日久化热伤阴,故见腹部灼热、便干难行;热扰心神,故见眠差;肝筋失养,故见手抖;肝胆壅塞,胆汁疏泄不利,泛溢出肌表,可见皮肤瘙痒。舌质红、苔黄稍厚,脉弦亦为气阴两虚,湿毒交结之象。

西医诊断:①原发性肝癌。②乙肝肝硬化活动期失代偿期。

治法:益气养阴,攻逐瘀积

处方:玄明粉3g,西洋参10g(另煎),砂仁15g(后下),白花蛇舌草30g,玄参20g,麦冬20g,白术30g,甘草5g,炒麦芽15g,熟大黄10g,麸炒枳实20g,虎杖15g,茯苓20g。七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并辅以心理疏导,鼓励其移情易性,不把注意力放在疾病上,嘱其保持乐观情绪。

二诊:2020年10月13号复诊,上方服7剂后,精神状态较前好转,自觉腹内灼热感减轻,周身皮肤瘙痒减轻,纳眠较前改善,大便得解,仍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本院查肝胆脾胰磁共振增强(2020-10-12):1.考虑肝癌(肝右后叶占位,大小约62mm×45mm×46mm)并肝内多发转移(较大者约19mm×13mm),2.肝硬化、脾大、门脉高压、肝周少许积液。肝功A8:GGT 99U/L,直接胆红素8.2mmol/L,白蛋白 43g/L;肝功B3:ALP125U/L;空腹血糖7.17mmol/L;乙肝五项定量:HBsAg 1041IU/L;HBV-DNA定量:1.14E+6;肝癌三项:AFP 114.1ng/ml,甲胎蛋白异质体 34.4%,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 8572mAU/ml。处方:前方减虎杖,加玄明粉2g、姜厚朴10g助行气通腑,山慈菇20g、预知子30g、仙鹤草30g以增强清热散结之功,辅以心理疏导。

三诊:2020年10月20号复诊,上方继进7剂,患者已能站立步行,能做少许交流,精神可,家属甚欢,继续求我师医治。刻诊:仍自觉腹部发热,身痒明显较前减轻,以目痒为主,手抖未见明显缓解,纳眠可,大便干涩较前改善,1~2日/次,小便正常,舌红,苔黄,脉弦长有力。处方:效不更方,前方去仙鹤草,玄明粉增至7g,加白英20g、壁虎20g清热散结,七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辅以心理疏导。

四诊:2020年10月27号复诊,见患者神清,精神可,腹部时有轻度灼热感,目痒、手抖减轻,自觉喉中有痰难咯,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脉弦长有力。处方:上方去白英加天竺黄20g清热化痰、姜黄15g活血行气,十四剂。后随访,患者已回老家休养,能下地种菜种花,患者及家属表示万分感激。

按语:“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童教授指出肝癌的基本病机为正虚邪积。因此,在肝癌的治疗过程中始终要注意“扶助正气”与“攻邪化积”之间的关系。在肝癌的起病与疾病进展过程中,“癌毒”是至关重要的病理因素。因此在治疗始终不忘解毒攻邪,解毒有二:一是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白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另一方面是以毒攻毒,常用蜂房、山慈菇、壁虎等小有性毒性之品以毒攻毒。攻逐主要以荡涤胃肠之积,采用承气汤。

本病案病机特点为正虚于内,邪毒凝滞。本虚为气阴两虚,实为湿毒交结。当以标本兼治,以补益脾胃合攻逐胃肠之邪,采用屡攻屡补的治疗原则。故全方重用白术为君,健脾益气通便,又合西洋参、茯苓、甘草取四君子汤之意,补而不峻,补后天之源,而疗诸虚不足,达到扶正培本的目的。佐以砂仁、炒麦芽消食助运之品,饮食得化,正气以充,以解决患者厌食纳呆等问题;麦冬、西洋参清热生津,内热得退,津液得复,故大便得下,纳眠改善,精神好转,体力增加,此亦为扶正。攻逐用承气汤,方用枳实、大黄、虎杖泻热通便,荡涤肠胃,玄明粉从小量开始(3g)逐渐加量,助前两者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四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以迅速解决患者大便不通,腹胀之苦。

联系方式

出诊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福华路1号深圳市中医院(福田院区)

邮箱地址::tgd755@163.com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