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周科,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广东省名中医,深圳市名中医,并获评“虢周科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国家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博导/博士后导师,世界中联中医心理学专委会顾问、心身医学专委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委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心理学专委会主委/脑病专委会副主委,深圳市中医药学会脑病专委会主委等。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头痛、眩晕、帕金森病、癫痫、健忘和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等。
1.经过30余年临床经验积累,创新性提出“临床状态医学”诊疗新理念,主编《临床状态医学》,倡导以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丰富了君臣佐使的处方模式和内容,统合中、西两种医学模式,以生命健康为目标,中医、西医各自发挥作用,也能互相协同,纠正疾病状态,从而恢复人体健康状态的智慧医学理念,广泛应用于临床神经/精神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妇科、皮肤科等各个领域,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2.创立中医脑髓病学,倡导“中医脑病应包含有形之神经,也包括无形之神志”的学术理念,主编《中医脑髓病学》,认为肾生脊髓,脑为髓海。脑人身生命之枢,元神之腑,主宰神明灵机记性,动作技巧,九窍活动。故大凡有关神志思维、肢体运动、感官知觉等病变属脑髓疾病范畴。该理论较好地指导了目前帕金森病运动与运动症状、中风病运动症状与情感、认知症状等神经精神疾病的创新研究,研发“脑髓康胶囊”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广泛应用于各类神经精神疾病。
3.创立中医临床心理学,主张“形神合一,心身并治”的中医整体治疗观念,在国内最早创办中医心理专科,规范“醒脑静神法”等本土化中医心理疗法的操作流程及标准。针对综合医院精神心理问题人群特征,研发“郁乐冲剂”具有疏肝解郁、宁心安神之效,广泛用于综合医院抑郁、焦虑、躯体化等精神心理问题。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中医社区心理预防研究”,荣获中华中医药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中医精神心理领域树立标杆。
虢周科教授主持/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课题、深圳市卫生局课题等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多项,取得专利1项,累计合同经费250余万元,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30余篇。
1.2013年获中华中医药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医社区心理预防研究,排名第一;
2.2013年获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医心理干预进社区研究,排名第一;
3.2002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优秀奖,《内科疑难病中医治疗学》;
4.2000年获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脑出血痰瘀同治法则的临床与试验研究,排名第二;
5.1999年获广东省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人参败毒胶囊,排名第二。
1.虢周科.主编《临床状态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出版。
2.虢周科.主编《中西医临床脑髓病学》,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3.虢周科.主编《中医心理进社区知识普及读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4.虢周科.参编《中医临床心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2006年.
[1] 虢周科,施圣光,杨万章.The Effect of Zhu Yu Hua Tan Tang on IntracranialPressure in Case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0,{4}(01):3-9.
[2]Gong S, Zhang J, Guo Z(通讯作者), Fu W. Senkyunolide A protects neural cells against corticosterone-induced apoptosis by modulating protein phosphatase 2A and α-synuclein signaling.Drug Des Devel Ther. 2018 Jun 25;12:1865-1879.
[3]GUO‑PING CAO, DAN GUI,ZHOU‑KE GUO(通讯作者). Anxiolytic and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formulation Dan-zhi-xiao-yao-san in a rat model of chronic stress. 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 14: 1247-1254, 2016.
[4]虢周科.状态医学之我见[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38(01):8-10.
[5]林松俊,李晋芳,王建军,虢周科.脑髓康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清miR-21、miR-181b及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21,32(02):326-328.
[6]刘立瑾,王建军,郑浩涛,虢周科.虢周科基于“脾肾亏虚,痰瘀阻络”论治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经验[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06):1159-1163.
[6]刘立瑾,王建军,郑浩涛,虢周科.虢周科基于“脾肾亏虚,痰瘀阻络”论治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经验[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06):1159-1163.
[8]郑浩涛,陆清红,孔繁鑫,魏佳,林松俊,虢周科,周流畅,李薇.“临床状态医学”理念指导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J].中医学报,2019,34(09):1948-1952.
[9]关天翔,林松俊,李晋芳,秦秀德,魏佳,虢周科.运用临床状态医学理论诊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8,24(20):90-92+96.
[10]魏佳,林松俊,李丽灵,郑浩涛,虢周科.虢周科教授从状态医学角度治疗疑难杂病临床经验[J].光明中医,2016,31(10):1382-1385.
案例1:脑出血术后继发性癫痫
患者钟某,男,32岁,深圳市某公司职员,,1994年11月15日初诊:左侧半身不遂,手脚关节僵硬,口眼歪斜4年,伴阵发性晕厥抽搐,口吐白沫,两目上吊,持续约1~3min,每周发作1次,醒后头脑不清爽,神疲,发作3年。曾在深圳某区医院住院治疗,服用苯妥英钠0.1g Tid等药未见明显好转。舌淡紫胖,舌苔薄白,脉右弦细而左沉。患者平素有高血压病史。1989年8月患脑出血而昏迷,CT示:右基底节区大面积血肿,出血量约为70ml,在广州等地经抢救及开颅术后清醒。后经西药治疗生活能自理。1994年8月4日CT复查示:“右侧基底节区血肿术后改变,低密度软化灶。”此次初诊时查:意识清楚,口角右歪,伸舌偏左。左侧上下肢肌力IV级,肌张力增强,轻度肌萎缩,左手指、腕、踝关节僵硬。左侧浅感觉减退,掌颌反射阳性,巴氏征阳性,血压105/72mmHg。
中医辨证:中风-中经络 痫证 肝风痰浊内扰,气虚血瘀
西医诊断: 脑出血术后继发性癫痫
治疗方案:
辨证:《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患者因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挟痰浊上冲于脑,鼓荡脑髓脉络,以致络破血溢,瘀血、痰浊滞于脑窍而风中于脏,经过西医抢救及开颅术等措施后,肝风扩张之势收敛,痰瘀减轻,但肝阳肝风未熄,痰瘀未净,故仍有半身不遂,口角歪斜,关节强硬,风阳痰浊瘀血蒙蔽心窍,流窜经络,则痛证发作。其肌肉萎缩面色暗滞,神疲,头昏,舌淡紫苔薄白,脉弦细沉,表明气虚血瘀痰滞证属肝风痰浊内扰,气虚血瘀,治宜熄风涤痰开窍,益气活血。处方:定痫丸加减。方药:天麻10g,钩藤30g(后下),全虫5g(焙研末冲),僵蚕10g,胆南星10g,石菖蒲10g,半夏10g,陈皮5g,黄连10g,黄芪20g,丹参10g,炙甘草5g,3剂,水煎服。期间不中断抗癫痫西药。
二诊(11月18日):头目清爽,面目麻木感减轻,舌脉同上。药去黄连,加开窍化痰之远志9g,3剂,水煎服。三诊(11月21日):患者补诉平时夜尿较多,平均3次。脉舌同上。为久病及肾,肾气不阖之象。上方加金樱子10g,夜交藤30g,7剂,水煎服。
四诊、五诊、六诊仍以前方加温肾益精,强筋治痿的巴戟天15g,杜仲10g,桑寄生10g。
七诊(95年1月3日):患者头脑清爽自觉腿脚轻便有力,走路轻松。查左侧上下肢肌力IV级以上,肌张力降低,关节不甚强硬,痫证为发作。患者诉:手足仍发凉,舌胖紫而胖减,脉细尺沉。为肾阳不足,经脉失煦所致。治宜补益肝肾,健脾化痰,活血利筋。方剂:地黄饮子加减。方药:熟地10g,山茱萸12g,女贞子10g,枸杞子10g,桑寄生10g,巴戟天15g,肉苁蓉10g,麦冬10g,五味子12g,黄芪20g,茯苓10g,石菖蒲10g,远志 9g,桂枝8g,丹参12g,田七粉3g(冲)。
其后均以此方化裁。并嘱其慎起居,调情志,远房事,节饮食。
随访至96年12月,除95年春节期间因风俗习惯停服药8天后有一次抽搐外,痫证未再复发。手足发凉消失,左侧上下肢肌力增加至V级,肌张力不高,关节较前灵活。
按语:本病为痫证,中风后遗症,西医诊断为脑出血后继发性癫痫,反复发作3年,每周约1次,单用抗癫痫西药效果不佳,为风阳不熄,痰浊瘀血不化而风痰闭阻清窍,血脉瘀滞,肝脾肾亏损,属本虚而标实之证,故治疗先以治风痰之标为主,着重豁痰熄风,开窍定痫,佐以益气化瘀通络。待痫证病情控制,则渐以治本为重,补益肝肾,健脾化痰,活血利筋,以地黄饮子加减。同时注意调摄精神,意饮食,避免劳累过度,故能收到控制癫痫发作,改善中风后遗症之肌力,恢复关节功能之效。
案例2
王某,男性,5l岁,工人,因“右侧肢体半身不遂1月,伴烦躁易怒、失眠1周”于 2012年10月8日至我院就诊。
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肢体乏力,无言语不清,无视物模糊,无头晕头痛,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遂于当地医院治疗,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左侧基底节区)”。经静脉输液、口服药物(具体不详)及针刺治疗后,症状好转,右侧肢体肌力恢复至Ⅳ级,基本能生活自理。1周前家人发现患者情绪激动,烦躁易怒,不愿锻炼身体进行康复,偶有自行哭泣,食欲减退,入睡困难,至外院就诊,予服用“盐酸氟西汀分散片 20mg qd”,症状无明显改善。现症见右侧半身不遂,烦躁易怒,眩晕头痛,失眠多梦,面红目赤,胁痛口苦,食欲减退。
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等。
体格检查: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生命体征正常。心肺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神经系统检查:右侧肢体肌力Ⅳ级,左侧肢体肌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张力稍增高,左侧肢体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腱反射稍亢进,左侧肢体腱反射正常。痛触觉检查未见异常。右侧巴宾斯基征、查多克征(+)。
辅助检查:心理测评:SCL-90总均分3.6,抑郁因子分3.97,焦虑因子分2.86,躯体化因子分3.17;宗氏抑郁量表(SDS)73分,提示重度抑郁症状;宗氏焦虑量表(SAS)56分,提示轻度焦虑症状。
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 脾肾亏损、郁病 心肝郁热
西医诊断:脑梗死(左侧基底节区)恢复期
心理状态:脑卒中后抑郁
治疗方案:疏肝解郁,补脾益肾
给予心理治疗(内观疗法)、针灸、阴阳行气功(吉良晨名老中医创制)。中药汤剂给予专科自拟方郁乐冲剂为主方,加桃仁、红花、黄芪、党参、白术、杜仲、巴戟天,配合心理治疗,特别是内观疗法。2周后失眠症状改善,情绪恢复稳定,食欲如常,能够正常与他人交流。1月后诸症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够自理,对生活充满信心,开始坚持锻炼身体,仍然自觉容易疲劳,活动尤甚,气短,胃口欠佳,夜尿较多,考虑目前为脾肾亏损,痰瘀阻络证。中药予专科院内制剂脑髓康胶囊口服治疗。同时嘱患者坚持心理治疗。2月后患者状态良好,停用中成药,继续心理治疗。
讨论:
1.“百病生于气也”,中风后患者多郁郁寡欢,担心紧张恐惧,思虑过度。肝郁必然存在,恐伤肾,思伤脾,以致肝气郁结,脾肾亏损状态。卒中后抑郁属继发性抑郁症,与患者的脑卒中事件相关,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情感脆弱、思虑过度、焦虑紧张、兴趣减退、空虚淡漠、思维迟钝,甚至有对生活绝望自杀的行为等,严重影响到中风后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从而影响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下降。
该患者缘于精神紧张担心,思虑伤脾,脾气亏虚,运化水谷无力则出现纳差;脾气亏虚,水湿内停,清阳不升,则见头晕头痛;气血生化无源,心身失养,则见失眠、心慌胸闷;思虑过度,肝气郁结,则见烦躁易怒、胁痛。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亦为本病之征。本病病位在肝、脾、脑,为本虚标实之证,预后一般。
本方采用郁乐冲剂为主方,其中具体方药组成知母、百合、麦冬、郁金、香附、白芍、桃仁、红花、川芎、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齿、珍珠母、远志、黄芪、党参、白术、杜仲、巴戟天。功效滋阴清热安神,理气疏肝,活血通络,其中健脾与补肾同用,清泄郁热与滋阴养血共举,养心安神与镇静安神同用,理气药物芳香走窜又不耗伤阴血,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并补,使生化有源。而且全方性味较为平和,既无温热之嫌,又无寒凉之弊。
复诊后患者为中风恢复期,其状态为脾肾亏虚,痰瘀阻络,选用本科院内制剂脑髓康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补肾填精。
2.本例患者采用的内观疗法,主要为回顾对方给自己的关照,使内观者重温被爱的感情体验,唤起内观者的自信、责任感、受恩要报的义务感。回顾自己给对方添的麻烦会唤起羞愧感、非病理性罪感(在日本这种罪感体验和认识是针对自己侵害了人们之间已经确立的关系准则和秩序)。以上两类感情互成表里,加剧了内观者的情感活动,从而为破坏原来的认知框架创造了基础。通过内观,内观者爱他人的社会性意向、重建自我形象的意向、改进人际协调的意向均会提高,这对革新自我有重大意义。把遗忘的、混乱的、杂乱无章的经历,按照题目回忆整理,达到自我洞察和对人理解,建立新的关系和新的生活。通过内观过程,可以重新了解自己、减轻烦恼、提高自信、振作人生。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脑梗死当以中风论治,把握疾病发展的动态过程以及人体在不同的病程中的不同状态。脑梗死分期与中医病性证素相关性研究,脑梗死的病理因素与风、火、痰、瘀、虚相关,属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肝肾不足、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痰、瘀等病邪相互交织;风邪作为中风发病的最重要病因,在发病过程中是病机的核心。在脑血管发生缺血坏死,进入恢复期过程中,风邪渐弱,而痰、热、瘀、虚之象渐显,特别是虚象在恢复期体现尤为明显。有关研究认为,超急性期多属中医痰热闭窍型,治疗当以化痰开窍;急性期中医辨证多属风中脑络型,主张祛风通络;恢复期以中医肝肾阴虚型居多,治疗当以补益肝肾。以上说明,脑梗死的发病过程是不断变化的,不同分期病性证素也有差别,人体也相对处于不同的状态,这可以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
案例3
患者,女,57岁,因“间断胃脘部胀痛5年,再发半年”入院。
患者5年前因亲人去世出现胃脘部间断性饱胀,闷痛,胸胁胀满,无反射痛,疼痛无明显规律,进食后加重,热敷后减轻,恶心欲呕,反酸,大便不爽,曾到外院就诊,行电子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予抑酸护胃等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但仍反复发作。半年前出现婚姻问题后,上症再发,并持续性情绪低落、愉快感减退,心烦,不能一人独处,时常悲伤欲哭,多梦、早醒、醒后难再入睡。患者多次就诊于外院,予抑酸护胃、促进胃动力等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患者遂就诊于我科,为进一步系统诊治收入院。入院症见胃脘部胀痛,胸闷嗳气,恶心,情绪低落、愉快感减退,喜长叹息,心烦,悲伤欲哭,多梦、早醒、醒后难再入睡,腰痛间作,乏力,纳一般,小便可,大便不爽。
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
查体:舌淡,苔薄白,脉弦。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全腹软,胃脘部轻压痛,无反跳痛。
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未见明显异常。血淀粉酶、心肌酶均阴性。乙肝两对半,凝血四项均正常。ECG示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胸片示主动脉迂曲、增宽,主动脉粥样硬化。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心理测评:SCL-90总均分3.2,抑郁因子分3.88,焦虑因子分2.76,躯体化因子分3.6;宗氏抑郁量表(SDS)69分,提示中度抑郁症状;宗氏焦虑量表(SAS)58分,提示轻度焦虑症状。
中医诊断:胃痛 肝气犯胃、郁病 肝气郁结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心理状态:抑郁状态
治疗:中药汤剂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法,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加减,具体方药如下:柴胡10g、芍药10g、枳壳10g、炙甘草5g、陈皮10g、川芎10g、香附10g、佛手10g。
配合心理治疗,特别是中医心理治疗(抑情顺理法),辅以中医音乐、针灸治疗。
1周后患者诉胸膈满闷,口淡不渴,故治法调整为疏肝解郁,除湿化痰,以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减,具体如下:柴胡10g、芍药10g、枳壳10g、炙甘草5g、陈皮10g、川芎10g、香附10g、佛手10g、苍术10g、半夏10g、厚朴10g、茯苓10g。
2周后复诊,患者诉胃脘部胀痛减轻六七成,纳差明显改善,情绪较前明显恢复(SAS:41;SDS:54),夜间睡眠7小时,白天精神可。用药有效,中药原方去苍术、半夏、厚朴,续服。随诊半年,患者婚姻问题解决,心情愉悦,再无胃胀胃痛发作。
讨论:
本患者中医诊断为“胃痛”,证属肝气犯胃。缘此患者因亲人去世出现情志不遂,致肝失疏泄、条达,横逆犯胃,以致胃气失和,中焦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胃痛,即出现阵发性的胃脘部胀痛。恶心、嗳气频作为胃失和降所致;胃不和,则卧不安,故见夜寐欠安、多梦;肝郁不疏,故见郁郁寡欢、喜长叹息;腑气不通,故见大便不爽。舌淡,苔薄白,脉弦亦为本病之征。本病病位在肝、胃,病性为实证。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此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为君药;香附、芍药助柴胡和肝解郁,陈皮、枳壳、佛手行气导滞共为方中辅药;川芎理气活血止痛,为方中佐药;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效。
1周后患者诉胸膈满闷,口淡不渴,故治法调整为疏肝解郁,除湿化痰,以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减,方中苍术、半夏燥湿化痰,厚朴宽中理气,茯苓健脾和胃;柴胡疏肝解郁;香附、芍药助柴胡和肝解郁;陈皮、枳壳、佛手行气导滞;川芎理气活血;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配合中医心理治疗,通过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明白情志致病的道理,驾驭情感,促进恢复。中医音乐治疗让患者聆听欢快的乐曲以改变其郁郁寡欢的状态,即以喜胜悲,同时疏肝解郁,达到治疗效果。针灸治疗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太冲,针刺手法以泄法为主,重在泄肝气以和胃气,补脾以扶助胃气。
慢性胃炎多由饮食不节或情志不调等引起,其中情志不调这个因素往往不被医者重视。《脾胃论》中提到:“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脾敢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续之,则元气乃伤。”忧思伤脾,不能运化水谷,则纳呆等;大怒伤肝,肝胃不和,则不欲饮食,便溏等,就是心理状态出问题,该病例则为典型发病。
出诊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福华路1号深圳市中医院(福田院区)
邮箱地址:szzyygz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