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是1981年在赵金锋、路志正、谢海洲等名老中医带领下,全国最早成立的以研究中医风湿病(痹证、痹病)为主要方向的科室之一,牵头创建了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带动了全国中医风湿病事业迅速发展,科室主任姜泉教授和副主任张华东教授分别担任全国和北京风湿病分会主委。经过三十余年的传承发展,科室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发展梯队,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和首都国医名师冯兴华教授担任学术带头人,科主任姜泉教授为岐黄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科室始终把医疗工作放在首位,传承名老中医的经验,结合临床实际,形成了以益气养阴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诊疗体系、以路氏八段锦治疗纤维肌痛的诊疗体系,研制风湿安颗粒、牛膝健步颗粒、补肾强脊及清热强脊颗粒、清热化瘀乳胶剂等新药制剂,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运用中医内外治、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等疑难和常见风湿病的临床诊疗、教学及科研体系。
团队带头人姜泉,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岐黄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药学会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议人、国家新药审评专家,国家区域诊疗中心、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等。行医37载,长期从事风湿免疫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及基础研究。用中医药解决风湿病疑难病症。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同时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院所级等19项课题。主编《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西医结合治疗》,副主编《路志正风湿病学》等著作,发表中文核心期刊及SCI论文100余篇。主持制定《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等临床路径及行业标准。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论文入选“‘领跑者 5000'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最具影响力优秀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软件著作权2项等。
自成功引进团队以来,依托科室风湿病科成立痛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纤维肌痛综合征6个专病门诊,进一步实现专病专治,优化患者诊疗。引进及开展眼睛滤纸试验、唾液流率检测、痛风基因留取测定、路氏八段锦、甲皱微循环、肌骨超声、皮肤活检等多项新技术新项目,疾病诊疗能力稳步提高。引进博士后1人、博士3人、硕士1人,在读在职博士3人,外出进修4人,进一步优化科室人才结构。连续举办深圳痛风论坛、纤维肌痛综合征专家诊治论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临床传承创新研究中心抗痛风联盟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指南工作会议等多个高水平学术会议,以深圳市中医院为牵头单位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临床传承创新研究中心抗痛风联盟。依托科室带头人张剑勇教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科学传播专家团队传播专家及深圳市卫健委授予“深圳市名中医”称号,成为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第三代传承人。兼任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临床传承创新研究中心抗痛风联盟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参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病证结合诊疗指南制定工作,依托单位及学科带头人在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的学术地位明显提升。主持市级课题3项、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课题1项,参与国自然课题2项,参与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参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所级课题2项,主编出版《风湿免疫疾病中医特色疗法》等著作5部,公开发表SCl 9篇,科研实力显著提高。
专科将重点进行中医药防治风湿病方案的持续优化;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开发治疗风湿病的中药制剂(慈苓化浊颗粒及六高康颗粒);系统整理及传承本学科领域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实践经验,开展本学科领域中医经方、验方的整理与研究;构建风湿病专科研究室;建成深圳市痛风专病诊疗中心,构建痛风患者的数据库;建成深圳市中医院风湿病中医特色诊疗中心;力争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