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份平凡的职业背后都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默默的发光、发热。
2020年春节,一个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被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疫情迅速蔓延,感染人数不断上升,深圳也不例外。深圳市卫生健康委紧急下达通知,抽调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支援三院。我出生于1995年,是深圳市中医院一名工作三年的ICU护士。1月30日那天看到了工作群里支援三院的通知,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时心里想得很简单:“我是个男孩儿,应该冲在最前线!”
2月1日是值得纪念的日子,我来到了三院,即将迎来我从事护理工作以来的第一个大挑战。和我一起前往支援三院的共有来自全市多家医院共计39名护士。她们有的工作了十五年,有的工作十年。和我此次并肩作战的同科室的琼惠师姐,她是一名单亲妈妈,孩子只有6岁。在去三院的车上,我忍不住问她:“师姐,为什么会想着报名来三院这边?”“没有为什么,我们是护士,职责所在,使命担当,更何况这是去拯救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亲人呀!”看着师姐清澈的双眸,我想我懂了。2003年“非典”肆虐时,那时的我还年幼,2020年的我芳华正茂,正是满腔热血一酬壮志之时。抵达三院后,这里的老师们立即对我们进行了紧张而严谨的防护培训。通过一上午的培训和反复的练习,我成功拿到了穿脱防护服的合格证。
2月2日零点,我来到了今后要工作两个月的地方——感染三科,正式开始了我的战“疫”工作。这里是深圳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收治的是全是病情最为危重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温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看到放在面前的防护服,触摸着这熟悉的质感,我熟练地穿好了它。它将给我们最大的保护。带上N95的那一刻,我就开始有点喘不过气来,而温主任也在一旁打趣道:“穿上防护服、带上N95是不是感觉整个人都傻了。刚刚开始都是这样,习惯就好了。”是的,习惯就好了,一句话说出了多少医务人员的心酸。
在防护服的左胸写上姓名,背上写上医院与姓名。这一刻起,这已经不是一件普通的防护服了。蓝色的线条代表着生命与希望;白色的部分代表着纯洁与执着,象征着护士高尚的职业品德和面对病毒我们不退缩、不妥协的执着。同时它也变成了我们中医院在抗“疫”前线的旗帜。
过了三道门,我来到了今晚要工作的地方。与我开始想象的恒温病房不一样。这里没有中央空调,甚至连一块可以看时间的表都没有。但很快让我进入工作状态的,是那熟悉的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看着监护仪和呼吸机上平稳的波型,听着那些熟悉的声音······
02:10突然觉得有点冷,从手腕到肩感觉整个手都快不是自己的了。再坚持一下就快交班了。
03:30可能是N95口罩带太久的原因,我开始缺氧,头晕、头疼等症状向我袭来,手已经不是我的了。再坚持一下就快下班了。
04:30我小心翼翼地脱下隔离衣,认认真真地进行手消。当我踏出更衣室大门的那一刻,瞬间觉得温暖。我的手回来了,但是我整个人还是昏昏沉沉的。
2月3日,经过一夜的休息,我现在精力充沛。早上易铁钢院长代表医院来看望我们,顺便给我们送一些生活用品,漱口水、酒精、棉签、洗手液等等。小伙伴们都非常感动,因为1号早上易院长和护理部徐主任才亲自将我们送至三院前线,时隔一日医院的关怀又至!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医院对我们地关心。医院是我们的后勤保障,更是我们的家。院长那句“等着我来带你们安全回家”现在还回荡在耳畔,这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20:00再一次踏入那个熟悉的地方,熟悉的质感,熟悉的头晕。但是就像温主任说的那样,我今天确实比昨天“聪明”了许多。今天,我不需要管病人,首要任务是迅速熟悉陌生的病房,熟悉急救物品、药品以及仪器设备的摆放位置,以保证工作时能第一时间拿到,绝不能因为自己的不熟练导致患者治疗护理的延误。
00:20跑了四个小时的我终于脱下了那个使我呼吸不畅的N95口罩。我的口罩里装满了水,不用尝我也知道,和生理盐水一样咸。经过简单的冲洗,我换上了自己的衣服,温暖再一次回到我身上,即使外面下着小雨,潮湿的空气让我感到安心。
00:40其他医院支援的同事已经出来,换好了衣服,我们一起讨论了一下今天的工作心得。然而和我一起来的师姐还没有交完班。
01:40我看到了师姐熟悉的身影,其他医院的同事已经先坐车回到酒店。她和我说:如果下次她这么久还没出来,就让我先回酒店。我没有说话,只是看了她一眼。我想她应该知道我的意思:不管多晚我都会等她一起回去,谁让我们是一起来的。
艰难的工作环境,憋闷的口罩,每一次呼吸都会使面屏上布满雾气点。但这只不过是我们战胜疫情路上的纸老虎罢了!一切困难都不能击垮我们要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的决心!
我想对所有遭受疫病袭击的患者说:“虽然你们正在遭受苦难,但是在苦难中的你有我在一直守护;我就站在你面前,还有千千万万个医护人员站在你的周围,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
供稿:深圳市中医院 护理部 重症医学科
撰稿人:何元涛
审核:徐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