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何升华:“手摸心会 中西并重”的“功夫医生”

发布日期:2020-03-26

他就是江湖中传说的“功夫医生”

深圳市中医院骨伤科主任何升华。


8月19日

首个”中国医师节”

何升华入选“深圳好医生”提名奖

电视台还为此跟踪报道

何医生说,他的绝技就是拯救我们这些“要死了”的颈椎和腰椎。


通常,他会出这几个大招:

“你是不是喜欢:窝在沙发里看书、靠在床上刷剧、跷着二郎腿、低头看手机、坐没坐相、站没站相、长期穿高跟鞋……”


“久坐的危害讲了几百遍也没什么用,该怎么舒服还是怎么舒服,你颈椎不痛谁痛?!”


“不好的姿势,都要改!要不,别说医生,就是神仙都救不了你!”


每次遇到我这样死不悔改的人,何升华都“恨铁不成钢”,化身“唐僧”,要磨很多嘴皮子。


在门诊,何升华看到了太多“作”出毛病的年轻人。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心理战“恐吓”年轻人,逼大家改变不良习惯。


他甚至教白领们——在办公室要学会“偷偷懒”:


如果真的觉得不舒服,可以做些操。


何升华有一套自创的颈椎保健操。医院里的康复病人,用过都说好。



1. 上身直立,自然放松。挺胸收腹,呼吸均匀。双脚分开,与肩同宽。


2. 双手十指交叉,置于后枕部。双手大鱼际置于两侧的风池穴,头微微后仰五度。


3. 双手用力向前、向上,持续把身牵引,拉开椎间孔。头手持续用力对抗,坚持十秒。


4. 随后用力扩胸五次。



这套操每次锻炼十组,每天三次,经常锻炼,可以缓解颈椎疲劳。任何地方都能做。


不过,患有颈椎肿瘤、颈椎感染、颈椎脱位、颈椎僵硬疾病的人,千万别折腾!还是早点去医院。


大多数患者去医院,一定会拍X光片或者核磁共振,这是骨科医生下诊断的基础。


不过,“功夫医生”何升华除了看片子,还有一个“绝杀技”:他的手法比X光更“毒”!

有一次,一位阿婆不小心滑倒,坐的木凳都破了,所有人都认为这会导致椎骨受损,但X光透视显示,尾椎没问题。


可老人就是疼得死去活来,走路翻身都不行。有的医生说,这是心理作用。


最后阿婆的家人找到何升华,他觉得没这么简单。


“从中医上看,人摔倒的一瞬间,也就是零点几秒的时间内身体会发生错位,任何关节都有可能受损。”

——何升华


他用手一摸,就发现阿婆是盆骨骶髂关节错位。手法复位后,当天老人就能下地走路了。 阿婆家人此后见人就称赞何升华,还介绍了很多患者来。



要是手法还救不了,咋整?别怕,“功夫医生”还会开刀。


自从1992年,建筑工地骨折受伤患者多起来后,“功夫医生”何升华就开始转向了西医。38岁那年,他当上了安徽芜湖市中医院最年轻的科主任。


看到现代人颈椎腰椎问题太严重,2008年,何升华又转向了脊柱微创领域。

他在国内中医院里,较早开展了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术后,又结合了各项中西医的康复训练。


很多手术后的患者,都给何升华这套“组合拳”点赞:

现在,越来越多人找何升华做脊椎微创手术。


因为,传统手术开口3公分,复发率10%-20%;脊柱微创开口才7毫米,复发率1%都不到。


不过,这项微创手术对精细度要求特别高。在国外,60%的脊柱微创手术都是在大脑上动刀的神经外科医生来做。因为,误差1毫米,神经受损,患者可能会瘫痪。


为了训练这项技巧,何升华就用小白鼠的尾巴“练手”,缝合0.1-0.2毫米的血管。


他的技术越练越精准,手术速度也越做越快。


别看何升华的病区现在一床难求,他刚来深圳那会儿,诊室门可罗雀。


2012年,深圳市中医院还没有开展脊柱微创手术,“挖”他来,就是填补空白的。


可是,刚来深圳,没人知道他是谁。他只能“做一个成功一个”,用口口相传的“笨方法”慢慢攒了很多人气。


他还准备了一个小本,密密麻麻地记下每个患者的病情和联系方式。一有床位,就亲自给患者打电话,联系入院。


一年后,他所在的骨伤科三病区获得全院手术量增幅最大奖,两年后又获得出院病人增幅最高奖。


现在,何升华的个人脊柱微创手术量已经是全市第一,全年三百多台。


为了工作和患者,何升华几乎把家安在了医院。


食堂师傅每天早上六点多都能看到何升华来吃早饭,他总是全院最早一批到的。


每天早上七点,他准时到院查房,晚上无论是十点还是十二点,他会把全科室的病人看一遍再回家。



这个“移民”到深圳的医生,成了医院的一条“鲶鱼”。


“他给其他科室带来了一种‘鲶鱼效应’。看到何升华团队快速发展,其他科室都坐不住了,纷纷‘动起来’,打开了医院骨科的新局面。”

——深圳市中医院副院长杨曙东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当医生,总是有情怀在的。


现在,何升华常常会想起二十多年前,自己在田埂上骑自行车的场景。


那时,患者做完手术很少会来医院复查。老主任就带着他,每个周末骑自行车去到皖南乡下,挨家挨户给患者义诊复查,教他们做康复训练。


那些质朴的农民又能下地干活了,便会追到田埂上,鞠个躬,目送他们远去。


电影《一代宗师》里有句话,“人要往远看,过了山,眼界就开阔了。”


当医生何尝不是呢?“翻山越岭”三十余年,“功夫医生”何升华悟明白了,当个好医生是一辈子的追求,学医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