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玉颜阁】冬季皮肤干燥、瘙痒难忍怎么办?这样做有效预防调护“冬季皮肤病”!

发布日期:2021-12-02

“秋冬季皮肤病”,顾名思义,就是常在秋冬季节罹患的或加重的皮肤疾病。如老年瘙痒症、干性湿疹、特应性皮炎、银屑病、鱼鳞病等。一提到这类病,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干燥”与“瘙痒”,也会想当然地以为只要保持皮肤滋润就行,无需治疗,但是皮肤科医生仍然经常会被问到:“医生,为什么我每天润肤了,皮肤还是干燥瘙痒呢?”


“干燥”与“瘙痒”确实是“秋冬季皮肤病”的主要特点。而皮肤干燥和瘙痒的原因不仅有外界因素,还有内在因素。外界因素多与季节有关,内在因素是与自身体质有关。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干燥多风,机体和皮肤代谢减慢,皮脂分泌减少,皮肤水分容易流失,这时如果自身没有做好润肤就很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瘙痒的症状,而若仅仅只润肤,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润肤只是暂时缓解了皮肤外在干燥的状态,最根本的自身体质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而中医在改善自身体质方面效果显著。


秋冬季皮肤病,若无明显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皮肤瘙痒为主时,中医称之为“风瘙痒”。其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耐,血热内蕴,外感之邪侵袭,易血热生风则致痒;久病体弱,气血亏虚,风邪乘虚外袭,血虚易生风,肌肤失养而致;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或饮酒,损伤脾胃,湿热内生,化热生风,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而发。


中医辨证论治风瘙痒分以下三型:

①风热血热证

证候:皮肤瘙痒剧烈,遇热更甚,皮肤抓破后有血痂;伴心烦,口渴,小便色黄,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痒。

方药: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血热盛者,加牡丹皮、浮萍;风盛者,加全蝎、防风;夜间痒甚者,加蝉衣、牡蛎、珍珠母


②湿热内蕴证

证候:瘙痒不止,抓破后继发感染或湿疹样变;伴口干口苦,胸胁闷胀,纳谷不香,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瘙痒剧烈者,加白鲜皮、刺蒺藜;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③血虚肝旺证

证候:一般以老年人多见,病程较久,皮肤干燥,抓破后可有少量脱屑,血痕累累;如情绪波动,可引起发作或瘙痒加剧;伴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舌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

治法:养血平肝,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年老体弱者,重用黄芪、党参;瘙痒甚者,加全蝎、地骨皮;皮损肥厚者,加阿胶、丹参。


上述只是中医对风瘙痒这一疾病的治疗方式,但针对所有秋冬季皮肤病,中医也是根据症状进行辨证论治,具体情况则具体对待,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故,患了以干燥瘙痒为主的“秋冬季皮肤病”,只润肤,还远远不够,还需治疗最根本的问题。


那么针对“秋冬季皮肤病”,究竟应该如何润肤,或者如何预防调护呢?

1、针对秋冬季皮肤病,需要知道的是:润肤是防护措施,不是治疗手段。

2、预防秋冬季皮肤病,润肤是长期需要做的护肤手段,不是一时的缓解就可以结束的。

3、预防和护理秋冬季皮肤病,如何正确润肤至关重要。第一步需要选择温和滋润易吸收(得亲身尝试过觉得滋润不粘腻就行)的润肤产品;第二步最好是在洗澡擦干后3分钟以内均匀涂抹润肤产品,或者在觉得皮肤干燥时随时涂抹,不限次数。

4、注意早睡,多喝水,适当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在瘙痒症发作时注意忌食海鲜、酒类及辛辣刺激的食物。

5、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减少户尘螨、花粉等过敏源的刺激。

6、洗澡时水温不要太高,忌烫,忌用强碱性的沐浴产品,沐浴后及时涂抹润肤品,减轻皮肤干燥程度。

7、若出现干燥瘙痒,经过润肤后仍瘙痒剧烈,就表示病情较为严重,这时要避免用力搔抓,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皮肤科  刘少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