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又叫“阳光维生素”,人体内的维生素D水平,与光照密切相关。维生素D对人体的作用除了有利于骨骼健康之外,还有调节免疫系统等诸多作用。
一、新冠病毒与维生素D
自新冠病毒爆发后,已经有一系列研究提示低维生素D水平是罹患新冠病毒的危险因素,并与病情严重程度高、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病死等不良结局相关。当然,是否采用维生素D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不能以流行病学的相关性、动物实验和体外研究的结果作为证据,还需要有设计良好的临床试验作为支撑,科学研究还在继续。但这也提示我们,维生素D缺乏的状态是需要改善的。
二、维生素D的抗感染作用
维生素D对骨骼健康的作用可能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主要是维生素D及其代谢物可以促进钙和磷在肠道中的吸收,并抑制甲状旁腺激素释放,维持血钙和磷水平正常,保证骨骼健康和神经肌肉功能正常。但维生素D的非骨骼健康作用也非常重要,其中包括了抗感染作用,其免疫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系统成员,是抵御外界感染源的关键防线,而维生素D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也广泛存在于角化细胞、胃肠黏膜或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等,因此,维生素D对细菌、病毒等各种病原体尤其是呼吸道病原体感染具有保护作用;②维生素D可以对获得性宿主免疫应答起调节作用,维生素D缺乏时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升高;③维生素D可促进一氧化氮合成,而一氧化氮对宿主抵御各种病原体侵入发挥重要作用。
三、维生素D的概述
维生素D属于类固醇激素,主要包括维生素D2与D3,皮肤是维生素D合成的主要组织,阳光和紫外线可将皮下储存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这是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少量维生素D可从食物摄入获得。 目前国际、国内多数机构和专家认为:血清25OHD<10ng/ml(<25nmol/L)为严重缺乏,<20ng/ml(50nmol/L)为维生素D缺乏,20~30ng/ml(50~75nmol/L)为维生素D不足,>30ng/ml(>75nmol/L)为维生素D充足。按照该标准,全球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相当普遍,约占总人口的50%~80%。中国人群也普遍存在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我国5个不同纬度的大城市(北京、武汉、广州、上海、重庆)的大样本、横断面调查显示:血清25OHD的平均水平为(19.87±8.14)ng/ml,其中 血清25OHD充足、不足、缺乏的、比例分别为11.7%、31.3%和57.0%。
影响维生素D及其补充的因素包括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在观察性人群研究中,影响维生素D水平的因素包括膳食(如低钙摄入、乳糖不耐、膳食限制、素食等)、地理气候因素、生活方式(室内工作、习惯穿防晒着装)、老龄、深色皮肤色素沉淀、纯母乳喂养婴儿、肥胖、不活动和肾功能减弱的老年人、慢性肾脏病、恶性吸收障碍或其他疾病(克罗恩病、囊性纤维化、严重肝脏疾病)、摄入存在交叉反应药物(如抗排卵药、利福平、西咪替丁、噻嗪类、类固醇皮质激素)、摄入降低吸收药物(矿物油、泻剂、奥利司他、考来烯胺)等。在维生素D干预中,除了上述影响因素外,基线维生素D水平、干预类型和剂量也会影响干预效能。
四、维生素D的检-评-补
针对目前人群维生素D不足的普遍性、功能的重要性、补充的复杂性及个体的差异性,我们推荐按照“检-评-补”流程,首先针对机体维生素D含量进行检测,后结合维生素金标准及个体状态给予评价,从而提出个性化调整补充推荐量,最终改善维生素D水平,在补充过程中应阶段性的重新进行“检-评-补”流程,及时调整维生素D补充剂量。在临床上我们会发现,患者或者家属经常会有疑惑,为什么医生建议的摄入量与维生素D外包装说明上推荐的量不一样,其实这就是在于维生素D补充的复杂性及个体的差异性,每个人需要的治疗剂量是不一样的,治疗剂量也是随着规律服用、定期复查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的,一般维生素D外包装说明上推荐的量是正常情况下的推荐摄入量,而非缺乏/不足情况下需要的治疗剂量。
维生素D具有重要的健康功效,但也不能盲目补充,中医院营养科对人群维生素不足的检-评-补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很多患者已从中获益,相信也能帮助有需要的你。
参考文献
[1]. Krist, A.H., et al., Screening for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Adults: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JAMA, 2021. 325(14): p. 1436-1442.
[2]. COVID-19 rapid guideline: vitamin D.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Guidelines. 2020, Londo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
[3]. 老年人维生素D营养素强化补充规范共识.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9. 17(04): 第42-45页.
[4]. 夏维波等,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临床应用共识.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8. 34(03): 第187-201页.
[5]. Li, M., et al., Establishment of a normal reference value of parathyroid hormone in a large healthy Chinese pop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its relation to bone turnover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Osteoporos Int, 2016. 27(5): p. 1907-16.
[6]. 张磊,董砚虎, 维生素D抗感染机制研究进展.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 37(02): 第168-171页.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 李翠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