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中药煎煮服用指南

发布日期:2017-10-12

一般中药饮片煎煮指南

煎药的器皿

以砂锅为最佳。因砂锅受热均匀,不与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发生反应。

不锈钢锅亦可或瓷器皿。不锈钢属于稳定金属,和药物不易发生反应。瓷器皿和药物也不发生反应。

忌用铁锅、铜锅和铅锅等金属器皿,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

 

煎药用水

用过滤后的自来水或纯净水。

加水量应根据药量、吸水程度及煎煮时间而定。一般自煎加水量多一些,以浸没药材2-75px为好,第二、三煎用水量可酌减,但仍以超过药物表面为宜。

 

煎药方法

煎前浸泡

为提高煎出效果,药物在煎煮前宜加水搅拌后浸泡20-30分钟

煎煮

先用武火(大火)煎煮,煮沸后改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煎煮时间如下表)煎煮过程当中要搅拌药料2-3次,使药料受热均匀。煎煮完毕,滤出药液,以同样方法再煎煮一次,合并两次的煎液。

煎煮时间


药物分类

文火煎煮时间(分钟)

解表类、芳香类药物15-20

一般药物

30

滋补类、质地坚实类药物

40-60

注意事项

煎煮不建议清洗

中药饮片中水溶性有效成分会在清洗过程中,与水一起流失掉。因此,煎煮前不建议清洗。

部分药物按医嘱特殊煎煮(如: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等)

榨渣取汁

一般药物加水煎煮后都会吸附一定药液,其次,已经融入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可能被药渣再吸附。若药渣不经压榨取汁,会造成有效成分的损失。

儿科用药煎煮

小儿内服药要求少而浓,以便喂服。自煎、二煎药液合并后,应再加热浓缩至适量。

外用药的煎煮

外用熏洗或浸泡的药,用量较大,煎煮时加水量要适当增加,煎出液要比内服药多2-3倍。

 

深圳市中医院便民中药

代煎中药

代煎中药是将中草药用机器煎煮成汤剂后,采用密封包装,于阴凉处可保存15天,置于冰箱低温保存更佳。饮用时用热水、蒸煮或微波炉加温后即可服用。

免煎中药即中药配方颗粒

中药配方颗粒是由单味中药饮片经现代制药技术提取、浓缩、分离、干燥、制粒、包装精制成的单味浓缩颗粒,供中医临床配方使用的纯中药产品。服用方法:

将一剂药(一日量)中的每一袋配方颗粒分别剪开,倒入同一杯中

先用少量开水湿润,搅拌。

再倒入250ML沸水(儿童酌减),用勺子搅拌使颗粒溶解

药液分早晚2次服用,或遵照医嘱选择饭前或饭后服用。

 

中药汤剂服用指南

 

每天一剂,将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后合并。

分服:适用于慢性病、病情轻的,可慢慢调治的患者。一剂中药汤剂可分为2~3次口服,每次100ml~200ml。

顿服:适用于急性病及病情较重的,应急速治疗的患者。一剂汤药可1次服下,这样药力大而猛,能充分发挥药效。

危重患者应该少量多次服用。

 

服药温度

中医对服用中药的温度非常讲究,素来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具体说,就是分热服、温服和冷服三种。

热服:在药液比较热时服用。凡解表药宜趁热服,以达到出汗的目的:祛寒、通经脉的药也宜热服,真热假寒宜寒药热服。

温服:药煎好后放一会,待其不冷不热时服。凡平和补益药均宜温服。

冷服:在药液冷却后服。一般清热解毒药、止呕止吐药均宜冷服;真寒假热药宜热药冷服。

服药时间

餐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用于治疗肝肾虚症和肠胃病,以及腰以下疾病的药均宜餐前服,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性容易下达,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粘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餐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用于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或因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药,或毒性较大的药,均宜在饭后服用,以免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餐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治疗脾胃病的药宜餐间服。

空腹服:凡滋补类汤药,宜早晨空腹用,以利充分吸收。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

隔夜服:主要是指驱虫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其他:急性病应立即服药而不拘时间,昼夜频服,使药力持续发挥以维持疗效;治疟疾宜发作前2小时服用:治妇女经血病的应在月经来潮前5-7天服药;涩精止遗药应在晚间服用1次。

 

注意事项

服用中药时汤剂时,应忌烟、酒,忌食辛、辣、油、腻等食物。

皮肤病及疮伤患者,应忌食鱼、虾、腥膻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若与西药联用,应与西药隔开至少一小时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