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导航系统
是将病人术前或术中影像数据和手术床上病人解剖结构准确对应,手术中跟踪手术器械并将手术器械的位置在病人影像上以虚拟探针的形式实时更新显示,使医生对手术器械相对病人解剖结构的位置一目了然,使外科手术更快速、更精确、更安全。
吴老太太的故事
人老不中用,唉,还真的是。
我年纪大了,连续三年走路都不太好,前段时间还腰痛、两只脚也完全使不上力。想带孙子去玩都有心无力,这天天在家躺床上,无聊也难受....
虽然之前医生都让我尽快做手术,但我年纪也不小了,这开刀做手术得多大风险啊!实在是怕。
本想能拖就拖,结果这次真的没办法不理了。
到深圳市中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后检查才发现,我的胸12椎体不但有压缩骨折,而且第4腰椎也出现了严重滑脱,导致相应节段神经根长期受牵拉引起双下肢肌力下降,走路困难都是因为它
保守治疗了一个星期,啥效果都没有,家里人左一句右一句的,说深圳市中医院骨科在脊柱手术领域始终领先啊,还有三维C型臂导航技术啥的一大堆先进手术设备…。
行行行,拗不过他们,豁出去了!手术就手术。
一开始还怀有美好期待,听医生说了后才知道,这是要在我骨头里打钉子啊!
我的天啊...我一直都有严重的骨质疏松,这能成吗?
医生也说我的骨骼对螺钉的自然把持力弱,所以每次植钉必须一次成功,不能失败,一旦植钉不能一次成功,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重新植钉,或者就算有机会能够重新植钉,也会导致钉道把持力大大下降,手术后随时可能螺钉松脱甚至需要再次做手术的风险。
说真的,我这老骨头怎么扛得住…这往后的手术不就没完没了吗?
为了让我不要担忧,同时手术时植钉不会出错,何主任术前便请来脊柱导航系统专家,聚集全科人员,用下班时间反复培训理论知识、演练手术导航系统的操作。摸清了导航软件与手术操作衔接的所有细节。
终于,心惊胆战的我就这样被推进了手术室,成败就在这一刻
手术开始,吴老太太全身麻醉后躺在全碳纤维脊柱多功能手术床上,术中运用能够180°自动旋转的“C形臂”透视机器进行三维X线扫描,获得清晰的腰4-5椎弓根的三维图像——手术现场的即时图像。
(脊柱导航系统)
然后将图像传输到导航系统,就像巡航导弹一样,医生的手术器械放在了患者椎骨的哪个位置都可以清楚地在屏幕上看到。能穿透切口周围50厘米动态视野的红外线发生器接到了暴露的椎体上,并在计算机显示器上显示椎弓根。
何主任通过屏幕看到椎弓根重建图像的准确位置,然后将椎弓根螺钉如“小李飞刀”一般,精准的植入了腰4、腰5椎体内~
手术大获成功~虽然只用了2小时,但术中的一举一动,都灌注了何升华主任及其团队的细心和认真,他们的严谨杜绝了手术的零失败。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病床上,感觉像睡了一场午觉,手术居然就做完了~不自觉地抖了抖腿,可以动了!
何主任来看望我时,我便迫不及待抬起脚在他面前嘚瑟一番
他跟我说了许多术中的细节,一个个专业的词儿我都搞不懂,不过手术很成功就对了,真的很感谢何主任和他们的团队。
看来我这老骨头还挺争气的嘛~
何升华主任还说,其实导航手术应用于外科手术是有很大优越性的:
1.对病人来说,导航手术减小了手术切口,减少了病人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术前不需要MR或CT扫描,还节省了医疗费用。
2.对医院来说,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和麻醉时间,降低失误和风险。
3.对医生来说,大幅度减少了医护人员和病人的X射线辐射,帮助提高住院医师对解剖结构及手术部位的理解,增加了医生在复杂手术时的信心,符合现代医学微创手术的趋势,使手术更准确,更安全,更方便。
随着椎弓根钉棒系统的发展,椎弓根螺钉固定已经成为脊柱术后维持脊椎稳定性的一个主要方式。迄今为止,已经有多种技术用于临床,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难度,同时提高置钉的精度。
深圳市中医院骨三科何升华主任一直致力于脊柱疾病微创手术及精准植钉技术的深入研究,使深圳市中医院的脊柱微创手术在中医系统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吴老太太的案例是深圳市中医院骨伤科在全市中医系统内率先应用术中三维C型臂导航技术进行的“ “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三维实时导航,极大地增加了腰椎手术患者的安全性,使得该科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从此迈入零失误率的历史性阶段。
近几年,深圳市中医院骨伤科不断提升手术质量,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同时,更是在术后患者快速康复、中医药特色治疗及后医疗服务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尤其在专科疾病特色中药制剂上,该科积极相应院领导提出的“四个一工程”,积极研发促进微创手术后快速康复的特色中药制剂。科室经过不懈努力,先后研制了”腰突颗粒”、“项痹颗粒”、“骨质疏松颗粒”、“五味腰痹丸”等一系列疗效确切的院内制剂。
未来,借助术中三维C型臂导航技术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设配,不但能够为更多的脊柱患者手术安全保驾护航,同时,对于以后顺利开展“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术”以及“重度脊柱侧弯畸形矫形”等手术必将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