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谈骨论筋】不开刀,五个小孔轻松解决腰椎间盘大问题

发布日期:2020-04-13

正值壮年的姜先生,家庭幸福,事业顺利。和优秀的他一样“突出”的还有他的椎间盘……


5年前,姜先生的腰部开始出现疼痛,慢慢地,右腿也开始发麻、疼痛。腰痛限制了他,导致他无法正常工作、生活,严重的时候坐立难安,彻夜难眠。今年7月,姜先生决定好好解决一下他的椎间盘问题,到医院做了椎间孔镜手术治疗。


本以为这下终于可以安心了,没想到,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椎间盘突出再次复发。无奈之下,姜先生只好再次回到医院,再次选择了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可惜,这次的手术治疗却似乎没什么效果,腰痛依然严重。姜先生开始四处打听其他的治疗方式,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慕名找到了深圳市中医院的何升华教授寻求治疗。


何教授听完了姜先生曲折的求诊经历后,为他感到揪心,也非常重视。立即为他安排了住院治疗,并且完善了相关检查。检查后CT发现,姜先生的腰5骶1右侧有巨大型突出,严重压迫了右侧神经根。

MRI检查更证实了姜先生的腰5骶1有巨大型椎间盘脱出,偏下偏右,压迫了椎管及右侧神经根。


何升华教授组织了科内的医生认真讨论了姜先生的病情,何教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姜先生还年轻,曾经有过两次椎间孔镜手术,术后都出现腰椎失稳伴有椎间盘脱出的情况,并不适合再次做椎间孔镜手术。

最后医生们讨论出两种手术方案,即传统后路切开减压内固定和内镜下减压融合+后路经皮内固定。


那么,究竟采取哪一种方案呢?

相比于传统的开放手术方式,解决姜先生的问题只需要单纯地将椎间盘摘除然后融合内固定即可,后柱结构可不骚扰。因此内镜下减压融合加经皮钉固定是属于姜先生最合适的方案。


还有一点很重要,该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后柱结构,尤其是肌肉韧带系统。对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具有很大的帮助。


经过科室医生的讨论,结合姜先生的实际情况,最后一致决定为姜先生进行腰5骶1内镜下减压融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手术。


确定了手术方案、详细评估了手术相关并发症、并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规划后,姜先生顺利接受了这场“只用5个小孔”解决问题的手术。

术后,姜先生恢复良好,腰痛、右下肢疼痛的情况明显好转。姜先生不禁竖起了大拇指为何升华教授的专业技术点赞。

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为常见病、多发病,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但是如果突出压迫神经,产生严重神经根性症状,保守治疗无效,已经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就需要考虑手术干预。

椎间孔镜是解决单纯椎间盘突出的首选方案,但是对于接受了多次椎间孔镜术后的患者,椎间高度容易丢失,椎间失稳,不适宜再次行椎间孔镜手术。对于此类患者,以往一般采用后路减压钉棒内固定术,但创伤大,患者术后恢复慢。


镜下减压融合+经皮钉棒内固定手术结合了椎间孔镜及经皮钉的优势,在充分减压及坚强内固定的前提下将创伤最小化,极大地缩短了患者术后康复的时间。


艾小问:姜先生腰椎间盘突出症做了两次椎间孔镜手术,但是术后都复发了,是不是椎间孔镜术后容易复发呢?


何升华:其实不然,椎间孔镜手术是通过自然间隙进入到突出椎间盘靶点位置,将突出椎间盘摘除,并没有骚扰正常椎间盘。至于椎间孔镜术后复发,就像正常人劳累后椎间盘容易突出一样,只要椎间盘还存在,就有突出的可能。当然,手术节段的椎间盘相对于正常的椎间盘来说,突出可能性要偏大,但是,这种术后再次突出是可防可控的。


第一:椎间孔镜术后的病人,翻身需要轴线翻身(翻身时骨盆和双肩始终在一条直线上),避免术后腰椎的扭转力对腰椎椎间盘造成二次伤害。


第二:起身上厕所或下床活动时需要佩戴腰围,单阶段体型偏瘦者可佩戴1个腰围,如果是多阶段或者体型偏胖者需佩戴多个腰围侧保护腰椎。


第三:下床姿势要特别注意,注意练习俯卧位上下床,下床时腹部贴合床面,靠床沿侧下肢着地,双手用力支起上身,另一侧下肢踩地,慢慢直腰站起。上床时动作相反。


第四:第一次下床活动一定要有家属或者护工的陪伴,避免意外发生。


第五:手术后一定要避免弯腰,如必须要弯腰捡东西,可扶墙屈膝下蹲。


第六:术后的锻炼方法主要包括“直腿抬高练习”,“五点支撑法”,“飞燕法”,“站立式俯卧撑”等。术后第二天即可行“直腿抬高练习”,待腰背肌肌肉有一定力量后可行后三种锻炼方法,切忌强行锻炼。


第七:最后,椎间孔镜术后一定要严格卧床三周,特别是高龄患者,待破裂的纤维环修复后在腰围的保护下下地行走,减少椎间孔镜术后复发率。


友情提醒:不抽烟酗酒,不久坐弯腰,不扭腰负重,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椎间盘保持年轻的基础。椎间孔镜术后如再次复发,镜下减压融合加经皮钉棒内固定术是很好的选择。

深圳市中医院骨伤科二病区(脊柱专业)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欧美脊柱微创访问学者,深圳市中医药学会脊柱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椎间盘退变与修复专家委员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脊柱内镜学组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ù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脊柱内镜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脊柱疼痛与内镜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脊柱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常委,深圳市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员副主委,深圳市医学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卫健委脊柱质控中心委员、深圳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微创学组副组长。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02-35 LC-39-R-OI),荣获全国“郭春园式好医生”称号,深圳市优秀中医,深圳市首届“好医生”。精于中西医结合诊治骨伤科疑难病症、脊柱及相关疾病治疗,骨质疏松症治疗。擅长脊柱微创外科、2008年在国内较早开展经皮椎间孔镜(PELD)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PELD、 MED微创治疗颈、腰椎退变性疾病。发表SCI论文2篇(Spine1篇),专业论文40余篇。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骨二科脊柱1组何升华、冯华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