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处暑过后是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秋阳肆虐,温度较高,故有“秋老虎”之说。”
小心干燥
在这高温天气中,秋燥是人在秋季最易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并伴有伤津干燥的表现,常见的症状有皮肤干燥,咽喉干痛,干咳无痰,鼻干唇燥,胸闷气喘,心烦,口干口渴等,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症状。
衣
“春捂秋冻”,处暑时节,正值初秋,暑热尚存,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
“秋冻”是为了气血入里保存热量,促进阳气潜降。但是也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
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处暑时节要多吃一些能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藕、菠菜、鸭蛋、蜂蜜等,防止燥邪伤害人体阴液。另外,秋季里有一个著名的养阴法则,叫“少辛增酸”。意思是用增酸的方式来收敛过旺的肺气,用少辛的方式来减少肺气的耗散。
所以处暑时节要多吃酸味水果,如山楂、葡萄等,而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少辛”是因为味辛的东西具有发散的作用,会导致人体出汗,随后身体变凉了,所以处暑后不宜吃辣椒、花椒、姜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物。
住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宜调节起居作息,适当增加睡眠,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秋乏。此后应早睡早起,夜晚睡觉不应晚于23点。
处暑之后的天气经常会中午热,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夜晚睡觉应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开空调不宜过低,谨防感冒。
行
秋季里气候清爽宜人,多到户外走走,避免直晒太阳,适当做有氧运动。
运动量不宜太过,避免大量出汗,以伤阳气。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但要多注意滋脾补筋。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剧烈,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养生食疗
食材:莲子15克、鲜百合30克、鸡蛋1个、白糖适量。
做法:将莲子去芯,与百合同放在砂锅内,加适量清水,文火煮至莲子肉烂,再加入鸡蛋、白糖。鸡蛋煮熟后即可食用。
功效:补益脾胃、润肺,宁心安神。
食材:雪梨1只,水发银耳30克,川贝母5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水发银耳去根、去杂洗净,撕成小片;将雪梨去皮、去籽,切成多块。将银耳片、雪梨块、川贝母、白糖同放在炖皿内上笼蒸30~40分钟,取出,即可装盘食。
功效:此汤滋阴清肺、消痰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