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从古至今,民间均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人们对冬至尤其重视,把它看得和“岁首”一样重要。冬至后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开始上升,古人认为这是上天赐予的福祉,所以把它定为一年节令的开端。良辰吉日,故然要举行庆典。
东汉时期张仲景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此时,正值冬季,大雪纷飞,十分寒冷。白河两岸老百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伤了。
张仲景看到此情景,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建起医棚,在冬至那天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用水煮,然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像耳朵似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问药的人。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全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被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形状,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因而,冬至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就被沿袭下来。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语讲道:“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但是,想要不冻耳朵,还是给自己戴好围巾帽子,用衣物给耳朵保暖靠谱一些。
长辈们总说“原汤化原食”。饺子汤属于溶解了淀粉的热汤,可以促进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从而帮助消化。建议饭前喝汤,一小碗即可,以免加重胃的负担。
头部:特殊人群要“暖头”
“头为诸阳之会”,阳气最为充足,也最为耐寒。不过对于老年人、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的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的人来说,他们的耐寒能力较差,不能以常人度之。因此对于这些人来说,最好外出戴上保暖的帽子、围巾,并避免顶风行走。
腹背:加衣防病
肺、心脏、脾胃等重要器官处于胸腹部,万一受寒,即易引发相应器官的疾病,如导致心脏病发作、咳嗽哮喘、胃痛腹泻等。特别对于女性来说,腹部受寒还可能影响到生育健康,发生痛经、不孕等情况。另外,中医认为背为肾脉所居,感冒受风寒多从背部起始,所以保持腰背部温暖,不仅可防感冒、固肾强腰,而且可防旧病复发、加重。因此加件衣,即使在温暖的室内最好也能穿件背心或马甲;夜间休息要盖好被子,起夜时披件衣服,保护胸腹腰背不受寒。
手足:手套秋裤不能少
保护手部,戴暖和的手套。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擦一些防止皴裂的油脂性护肤品。穿秋裤,特别是上年纪的老人,特别容易腿脚冷,腿不好了,行动就不方便了,所以,一定要保护好双腿,保暖。寒从脚起,脚部的保暖更加不得忽视,尤其是在冰雪的冬季。记得出门穿暖和的鞋。
吃膏方
膏方亦俗称膏滋药,有滋润、滋补的意思,由于秋冬季节易于“收藏”的特性,此时服用膏方可以使体质得到全面增强,起到扶正固本、治未病的作用。存在亚健康状态、体质偏颇体弱等状况的人群,尤其适合服用膏方。
膏方适宜哪些人群?
1.慢性病人的进补
原来患有慢性疾病,冬令季节,可以结合它的病症,一边施补,一边治病,这样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作用更大。
从目前临床应用膏方的情况来看,不但内科病人可以服用膏方,妇科、儿科、外科、伤骨科、五官科的病人都可以服用膏方药,气血阴阳津液虚弱的病人也都可以通过服用膏方来达到除病强身的目的。
2.亚健康者的进补
现代社会中青年工作生活压力和劳动强度很大(主要为精神紧张,脑力透支),同时众多的应酬,无度的烟酒嗜好,长期不足的睡眠及休息,均可造成人体的各项正常生理机能大幅度变化,抗病能力下降,从而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就非常需要适时进行全面整体的调理,膏方疗法就是最佳的选择。
3.老年人的进补
老年人,由于它的生理特性,人体的各种机能,都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向衰退,而冬令进补,则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4.女性的进补
对于女性来说,脾胃主全身元气,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就容易造成女性的衰老;若脾胃能吸收饮食中的营养,充分滋养全身脏器及皮肤腠理,当脾胃正常运转时,全身的营养不断得到补充,人的抗衰老能力、生命力随之增强,脸部就会红润,皮肤就会充满光泽和弹性。
5.儿童的进补
小儿根据生长需要可以适当进补,尤其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久咳不愈,厌食、贫血等体虚的患儿宜于调补。
天灸是在中医“天人相应”、“冬病夏治”理论的指导下,以经络理论及中医时间医学为基础,选用辛温芳香、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中药研末调制,在“三九天”敷贴穴位,更能够激发人体阳气,从而达到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的功效,更能够有效增强机体抵抗力。
适用于中医辨证属寒证、气虚证、阳虚证人群,常见于如下疾病:
1.呼吸疾病
体虚易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2.消化疾病
慢性肠炎、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
3.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关节痛等;
4.骨关节病
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等;
5.亚健康状态
疲劳乏力、头晕困倦、四肢寒凉、恶风怕冷、易感冒等;
6.儿科疾病
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消化不良、厌食、腹泻、腹痛属脾胃虚寒者;遗尿、易感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