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守护脊柱】产后妈妈必看!中医整脊助力盆底功能恢复,告别产后“小尴尬”

发布日期:2020-04-17

1、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PFD)的定义:也称为盆底结构缺陷或盆底支持组织松弛,主要因妊娠和分娩诱发盆底组织器官功能和结构异常,导致以尿失禁、肛门失禁、盆底器官脱垂、夫妻生活质量下降等为表现的疾病。


据调查,我国女性PFD发生率为50%左右,即约有一半的孕产妇会罹患此病。加之产后妇女心理生理都相对敏感,甚至出现产后抑郁症,因此重视本病并积极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2、临床表现:尿失禁,指当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大笑、运动等)时发生尿液不自主流出的现象。

盆底器官脱垂,包括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轻者可无症状,或有腰酸、腹部坠胀,重者可见肿物从阴道脱出。


3、治疗:目前该病的治疗主要有盆底肌肉训练、电刺激等,通过作用于盆腔神经及肌肉,从而增强盆底肌肉的收缩强度和弹性,对于改善临床症状有一定疗效,但易复发。手术治疗主要有经阴道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阴道封闭术等,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症状,但存在损伤盆底肌肉神经,不能恢复解剖缺陷与损伤,且复发率较高的缺陷,因此并非治疗本病的第一选择。


中医整脊技术:中医对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在公元3世纪的《针灸甲乙经》中就有记载。公元7世纪的《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载:“产后阴下脱候,产后阴道开候,产后遗尿候和产后小便数候”等论述。


中医整脊从整体的、系统的、动态观点认识人体脊柱,强调盆底肌与骨盆及腰椎的关系。

妊娠对盆底及腰椎曲度的影响:妇女妊娠后,随着胎儿的增大,除对盆底肌的压力增大造成盆底肌松弛外,更主要是造成腰椎曲度增大,骨盆前倾,同时妊娠后人体分泌的松弛素让骨盆周围韧带松弛,加之妊娠后相对多的被动体位,在多重因素作用下,骨盆诸骨如骶骨、髂骨、耻骨等容易移位,并进一步影响盆底肌张力,而出现病症。

骨盆错位的不同类型:基于以上认识,中医整脊学强调本病治疗上必须筋骨并重,提出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通过筋、骨评估,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肌肉筋膜进行松解或强化,整复错位的骨关节,配合功能锻炼,最终达到骨正筋柔、筋柔骨正,恢复骨盆及脊柱的力学平衡。


典型病例:傅某某,女,57岁。



深圳市中医院推拿(整脊)科于2016年通过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韦以宗教授中医整脊团队”以来,应用“调曲整盆整脊技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并于2019年4月被世中联脊柱健康专委会授予“中医盆底整脊临床单位”。


供稿:深圳市中医院推拿科 周灵通

指导老师:深圳市中医院推拿 科林远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