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丽(化名)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妙龄少女,正值青春大好年华,却没人知道,她早已被月经不调困扰多年,体形日渐臃肿,脸上的痘痘也从未消停过。因此,公交车上友善的乘客也常常误把她当成了孕妇。眼看症状愈发明显,丽丽决定前往深圳市中医院妇科检查并寻求治疗。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妇科医生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高尿酸血症、肥胖。妇科建议她先到营养科减重。丽丽一开始还抱着疑虑,月经不调营养科可以解决吗?但经过营养科两个月的精心陪伴和管理,她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惊人蜕变:
从月经延迟稀发到每月规律准时;尿酸从552umol/l下降到425umol/l(未用任何药物);脸部痘痘改善,皮肤更加有光泽;体重、腰围、臀围、体脂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具体如下: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与月经不调
为什么PCOS会影响月经?这要从正常的月经周期说起。简而言之,月经周期中随着卵泡的逐渐成熟,雌激素分泌增加促使内膜增殖;排卵后黄体开始分泌孕激素,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改变,继续增厚,当黄体开始萎缩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无法维持内膜的生长发生剥脱而月经来潮。
对于PCOS患者,过量雄激素的分泌抑制了卵泡的成熟,雌激素水平低下不能刺激正常排卵,便无法产生足够的孕激素,子宫内膜也无法发生正常的分泌期转化,内膜偏薄继而导致影响内膜剥脱,造成了月经延迟稀发,甚至闭经。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危害
备孕:很多女性在初始诊断PCOS时,并不会急于治疗,觉得少来月经也是一种“福利”。
许多女性朋友好奇,如果没有生育需求,不治疗是否也可以呢?答案是不可以的。
PCOS患者存在内分泌的紊乱,月经的不规律只是紊乱的表现之一。
对于因无生育需求而忽视PCOS治疗的女性,高雄激素会促进身体毛发的迅速生长,甚至还会出现轻微男性化的特征。
不来月经倒是省心,可你面对的可能是不受控制的异常子宫出血,这往往让你置身于“想要时没有,不想却偏来的尴尬境地”。虽然暂时不想要孩子,但却为不孕埋下了定时炸弹。
等到想要孩子时再治疗的时候,却迟迟怀不上了。临时抱佛脚,神仙都不给你好“孕”气。
PCOS 导致不孕的主要原因是稀发排卵或无排卵,占无排卵性不孕的30-60%,比例相当大。可以这么说,有月经不一定会排卵,但没有月经就一定不会有排卵。所以,备孕之路,月经不可不调!
孕期:“我就是PCOS 患者,没有治疗就怀上了”,也奉劝别心存侥幸。胚胎在母体内的生长也要依靠正常的内分泌和代谢功能维系。PCOS成功怀孕后也容易遭遇胎停育、自发流产、早产、妊娠期糖尿、妊娠期高血压等近期危害,所以在妊娠期间也要做好监测保胎工作。
生育后:此时的你可能还没有注意到PCOS对未来的影响。PCOS的远期并发症包括代谢综合征、子宫内膜增生症或癌、2型糖尿病、焦虑抑郁、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等。PCOS是一种慢性且难以治愈的疾病,需要长期呵护来缓解疾病给身体带来的影响,切不可掉以轻心。
对合并超重或肥胖的PCOS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是首选的基础治疗,减轻5%~10%是治疗生育能力低下最简单的方法。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为什么首选减重?
减重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降低代谢综合征等发生。通过减重使血浆游离脂肪酸减少,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的功能增强,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力增加,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脂肪细胞中酪氨酸酶的活性增强,导致细胞内胰岛素作用加强。
减重使性激素结合蛋白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水平增加,减少卵巢雄激素的合成和循环中游离睾酮,改善高雄激素血症及高雄激素临床表现。
减重使卵泡刺激素分泌可能增加,促进卵泡发育而排卵,同时改善生殖功能。在一定范围内减重越多,胰岛素下降越明显,恢复排卵的概率越高。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大部分研究显示减重可以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如何科学减重?
限制总能量摄入:超重和肥胖的PCOS 患者在减重时应以限能量平衡膳食为首选治疗,每日饮食总能量减少500~1000 kcal。
调整宏量营养素比例:在限制总能量的基础上,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明显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
选择低血糖指数饮食:低血糖指数亦可通过降低PCOS 患者(无论是否肥胖)胰岛素、睾酮水平,改善多毛和痤疮。
使用限能量代餐:肥胖PCOS患者使用限能量代餐可降低患者BMI,改善代谢及激素指标,增加受孕几率。
目前,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已与多科室联合开展体重管理,通过体重管理营养师每日一对一的平衡膳食、合理运动及行为干预指导、每月定期复诊,帮您重塑健康体重!
参考文献: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诊疗指南,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8,53(1):2-6.
生酮饮食干预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1-4.
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6.8(9):525-540.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 曾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