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阳”后胸闷气短,试试俯卧位通气

发布日期:2023-01-25

近日,有些人在新冠感染后,出现胸闷气短的现象,去医院看病时,医生会建议趴着睡;且随着新冠导致的肺炎患者增多,许多平台都在推送关于“俯卧位通气”的相关科普。1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方案更是明确指出“对具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中型、重型和危重型病例,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建议每天不少于12小时。”


什么是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也就是“趴着”治病,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进行翻身,使患者在俯卧位状态下进行呼吸或机械通气。“俯卧位通气”最早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也能有效改善肺通气/血流比例。现广泛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治疗,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有效治疗策略。


俯卧位通气有什么好处?

俯卧位通气作为肺保护性策略的一种手段,很早以前已经在ICU内被广泛应用。对于肺部感染患者早期实施能遏制轻型向重型和危重型进展,并且改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临床预后。人体仰卧位时,背侧心脏后方一部分肺泡通气不良甚至完全未通气,背侧通气差但血流多,腹侧通气好却血流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而俯卧位时,背侧通气明显改善,心脏后方通气不良的肺泡明显减少,萎陷的肺泡复张,通气/血流比例更好,同时,在重力作用下,气道内的分泌物也能得到很好的引流,最终改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改善肺可复张性和血流动力学。


如何实施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无绝对禁忌症,一般人群可以把俯卧位通气作为一项保健养生法,尤其是老年人,日常可以每日俯卧位通气1-2小时,增加肺部通气功能。在实施俯卧位通气时,建议至少准备3个枕头,放在胸前、头部、脚踝部位各放一个,枕头别太硬,双肩胳膊放松,日常保健建议趴2小时再翻过来。

对于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顽固性低氧血症,当呼气末正压(PEEP)≥5 cmH2O(1 cmH2O=0.098 kPa),氧合指数≤150 mmHg时应积极行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时长目前尚有争议,但一般建议不小于12 h,只是当出现明显并发症时(如恶性心律失常或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需考虑随时终止俯卧位通气,且第一次实施时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评估:确保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可耐受俯卧位通气;机械通气患者建议深镇静;确认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位置,清理气道及口鼻腔分泌物;俯卧位通气前2 h暂停肠内营养的供给,操作前回抽胃内容物,避免过多胃残余量致反流误吸;危重型重度ARDS患者早期置入鼻空肠管。

还有应检查各导管通畅,并确认可否暂时夹闭;检查局部敷料是否需要更换;检查易受压部位皮肤状况等。根据仪器设备连接及患者体位反转的方便性,确定俯卧位通气翻转方向操作是由患者左向右或右向左进行翻转;将电极片移至肩臂部,整理监护仪各连接导线;夹闭非紧急管路(如尿管、胃管等),妥善固定各导管,防止滑脱,整理各管路方向与身体纵轴方向一致,并留出足够长度便于翻转;在患者胸前、头部、脚踝等俯卧位易受压处垫上软枕。以上各方面准备好后再实施翻转,


俯卧位通气相对禁忌证包括:(1)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2)颅内压增高;(3)急性出血性疾病;(4)颈椎、脊柱损伤需要固定;(5)骨科术后限制体位;(6)近期腹部手术需限制体位者或腹侧部严重烧伤;(7)妊娠;(8)颜面部创伤术后;(9)不能耐受俯卧位姿势。因此,对于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第一次实施俯卧位通气应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院办 黄淑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