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例概况
今年51岁的王女士和45岁的林女士在检查的时候,发现血糖异常升高。她们很惊讶:“我们之前并没有糖尿病病史,血糖怎么会高呢?”如下图所示,王女士和林女士的入院检查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都明显高出正常范围:
空腹血糖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检测的血糖值,反映即刻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是不可逆反应,与血糖浓度成正比,反映采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二、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概况
近50年来,全球糖尿病患病率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3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根据最新202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报告,2021年全球约5.37亿成年人(20-79岁)患有糖尿病(10个人中就有1人为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该数字将上升到6.43亿,到2045年将上升到7.83亿,在此期间,世界人口估计增长20%,而糖尿病患者人数估计增加46%,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41亿人,居世界首位,且预计到2045年,排名仍居首位(1.75亿人)(详见参考文献1)。除了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群属于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前期又称糖调节受损,是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后备军”,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35.2%。
三、血糖异常对人体有着诸多影响,更让人担心的是,“祸不单行”,血脂与血糖相伴异常!
四、高危人群
哪些人群是血糖与血脂相伴异常的高危人群呢?
1.超重、肥胖,尤其是中心型肥胖人群(即腹型肥胖人群),这也是很常见的高危人群。如上述病例中王女士和林女士,体脂百分比均超标,尤其是腹部脂肪明显堆积,腰臀比及内脏脂肪等级明显异常偏高。
2.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过量饮酒、睡眠不足、身体活动不足等;
3.不适宜的饮食结构,如高脂饮食、过量精致碳水化合物摄入等;
4.年龄增长、糖尿病家族史、血脂异常家族史等。
五、预防措施
以上高危人群中,有些因素是我们没办法改变的,比如增龄、家族史等情况,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做好定期体检,同时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健康饮食和一定强度的体力活动;还有些因素是我们可以去改变的,比如:
①维持合理体重(身体成分),这一点从上述病例中我们也能看出,我们不能只关注体重这一单独的数值,同时还要注重身体各组成成分是否都在适宜范围内,尤其是骨骼肌和体脂肪的占比情况;
②健康的饮食结构,可以参考地中海饮食、得舒饮食(即DASH饮食或终止高血压饮食)、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等,相关膳食模式的详细内容可查看往期科普内容或从网页、《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均可获知,此处就不详细赘述了;
③戒烟限酒、规律运动,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建议了;
④保证充足的睡眠,这一点是最容易忽视的。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 Diabetes Atlas 10th Edition. http://www.diabetesatlas.org/
[2].Li, Y.,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mainland of China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sectional study. BMJ, 2020: p. m997.
[3]. 代甜, 血脂对2型糖尿病发病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2021, 兰州大学. 第 62页.
[4]. Lloyd-Jones, D.M., et al., Life’s Essential 8: Updating and Enhancing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 Construct of Cardiovascular Health: A Presidential Advisory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22. 146(5)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 李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