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常,大肠包小肠”虽是人们感叹命运难料的玩笑梗,但管好大肠,真的可以避免某些类型的“人生无常”。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大肠长约1.5m,弯弯曲曲,环环相连,肩负着吸收水液,运化食物残渣的重要使命,它的一举一动,时刻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体验。有时排便不适等症状能促使我们进行结肠镜检查,但有些肠道病变的“黑化”可不一定会用症状提示哦!
比如大肠息肉,它起病隐匿,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也有部分大肠息肉存在大便异常、便血等非特异性表现,巨大息肉还有可能导致肠梗阻。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80%结、直肠癌都由大肠息肉发展而来,等到反复出现症状时,往往为时已晚。
追根溯源,结、直肠息肉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生是遗传、环境、饮食及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多环节、多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大肠息肉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不同的病理类型意味着恶变的风险不同,治疗后复查间隔时间不同,其中腺瘤性息肉恶变风险最大。
因此,预防大肠癌,我们要做到的是重视体检、及时积极治疗、规律随访复查、日常防护。
一、重视结肠镜检查
1、建议40岁以上人群,即使没有不适,也要做一次胃肠道内镜检查。
2、高危人群更应尽早安排筛查,并根据医生建议增加检查频率:
①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亲兄弟姐妹)有结直肠癌史、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②本人有癌症史(任何恶性肿瘤病史);
③本人有肠道息肉史、炎症性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④同时具有以下两项及两项以上者:慢性腹泻(近2年来腹泻累计持续超过3个月,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周以上)、慢性便秘 (近2年来便秘每年在2个月以上)、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等。
3、结肠镜检查过程:肠道进行充分清洁后,医生会将一根末端带有光源及摄像头的细软管从肛门进入直肠、结肠,到达小肠的回肠末端为止。通过缓慢退镜观察肠道各壁粘膜,获得腔内粘膜的清晰图像,发现如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息肉、憩室及肿瘤等。一些设备还能通过放大染色等功能了解粘膜的微小变化,检查期间还可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即采集少量病变粘膜组织做病理组织学诊断。
二、积极治疗息肉
通常发现息肉,都主张积极行切除治疗。根据病变的大小、形态、性质、生长深度主要有以下方式:活检钳钳除、圈套器冷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及术后创面情况,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甚至短时间禁食等方式配合创面修复,避免术后出血、穿孔等事件发生。
三、规律复查
一次结肠镜检查,由于多种原因:肠壁沟壑遮挡、肠道蠕动、肠腔清洁欠佳、未能到达回盲部、退镜时间相对不足等,可能会出现一些“漏网之鱼”,而结肠息肉摘除后亦容易复发,且复发的部位和性质可能不同,因此仍需定期检查结肠镜。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需根据已切除息肉的组织学分型、息肉大小、生长方式等各有不同,具体复查时间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四、日常防护
1、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减少红肉摄入,避免加工肉和刺激性食物;
2、保持积极心态,注意劳逸结合,积极适度运动,避免久坐;
3、限制体重,戒烟限酒。
门诊常见问题与解答
问:门诊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医生为什么不立即帮我摘除息肉?
答:结肠镜检查中发现的息肉能否立即摘除取决于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和分型,还取决于患者是否有出血风险。对于体积较大、数量较多、丰富血供或癌变可能性较大的息肉,需要完善术前检查再行治疗,治疗后需住院观察。
问:摘除息肉前需要停服哪些药物?
答:需停用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西洛他坐、利伐沙班、华法林等。可否停用、停用时间需遵开药医生医嘱而定,息肉治疗方案选择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及内镜操作出血风险,由临床及内镜医生具体给出指导。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脾胃病科 张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