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胃癌发生大国,世界上将近一半的胃癌患者在中国。2020年,我国胃癌新发病例约有48万,在所有的恶性肿瘤中位列第三。据2020年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发布的深圳市胃癌发病及趋势分析,2001至2016年间深圳市胃癌世标发病率为12.79/10万,其中男性世标率为16.33/10万,女性世标率为9.43/10万,高于广州(11.39/10万)和香港(9.80/10万)的发病率,在珠三角地区属于高发水平[1] 。
在胃癌的发生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危险角色,它就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螺旋杆状细菌,1982年由澳大利亚临床科学家Barry Marshall和Robin Warren首次鉴定和发现。随后经过数十年的研究,证实了Hp感染是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以及胃癌的主要诱因,WHO和美国卫生公共服务部分别于1994和2022年将Hp定为胃癌致癌物。
消除HP这类致癌物质是防治胃癌发生的有效手段。但在与Hp的斗争中,随着各种药物的不断使用,Hp的耐药性也在不断上升,这就使得治疗成功率出现大幅下降。2022年,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提示我国Hp对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的原发耐药率为37.00%、34.21%和87.87%,继发耐药率高达76.93%、61.58%和93.48%,对过去罕见耐药抗生素(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和四环素等)的耐药性在部分地区亦有明显上升趋势。
2021年,诺贝尔奖得主Barry Marshall团队对深圳市Hp耐药情况的调查显示,深圳市Hp对沙星类、克拉霉素和甲硝唑的耐药率分别为23.81%、32.69%和83.17%,联合耐药率高达26.35%[2] 。面对Hp日益增强的抗药性,咱们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现在,可进行耐药性检测,提高治疗成功率。
什么是耐药性检测?
结合消化内镜技术,通过活检从胃内获取Hp定植的胃黏膜,在体外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Hp菌株。再通过E-test实验检测患者胃中获得的Hp对哪种药物敏感。医生根据药敏检测的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2022年6月,我国著名消化病专家郜恒骏教授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的论文《幽门螺杆菌感染首诊个性化诊疗:“首战即决战”》指出,在Hp首次治疗中合理应用耐药性检测,对祛除该菌大有脾益[3] 。
与古为新,与时俱进,为了更好的为深圳市民服务,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也可以进行Hp耐药性检测了。2022年,深圳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与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芯超医学郜恒骏教授团队共建“中国幽门螺杆菌分子医学中心——深圳数字化分中心”。中心的成立标志着脾胃病科具备了检测幽门螺杆菌耐药性的能力,可以为长期以来受幽门螺杆菌感染困扰的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幽门螺杆菌耐药性、耐药基因检测和诊疗方案制定,更好的帮助患者对抗幽门螺旋杆菌,防治胃癌!
参考文献:
[1]雷林,周海滨,尚庆刚等. 2001-2016年广东省深圳市胃癌发病及趋势分析[J].中国肿瘤,2020,29(04):260-265.
[2]张淑贞,李雪宏,黄海燕,等.深圳地区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性分析[J].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1,6(02): 79-83.
[3]郜恒骏,钟子劭,闫利娟,等.幽门螺杆菌感染首诊个性化诊疗:首战即决战[J].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22):1631-1634.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脾胃病科 许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