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小朋友在就诊时,经常会有医生叮嘱“饮食方面,应忌鸡肉、鹅肉、羊肉、虾、零食、饮料等”,这是为什么呢?抽动小朋友完全不能食用羊肉、鹅肉、鸡肉、虾等食物吗?
抽动症属于中医“肝风”范畴,《内经》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抽动症病位在肝,与心、肺、脾、肾密切相关。抽动症主要病机是风痰胶结,肝亢风动。“人之饮食由咽而入肝,由肝而入脾,由脾而入胃。因食所伤肝,食不化故痰涎壅塞如中风状”,小朋友长期饮食不慎可导致反复、持久的脾胃气机失调,可致肝气过用而出现病变。
研究发现,经常食用西式快餐、膨化食品、辛辣食物、碳酸饮料等会增加抽动症发病的风险。我们的“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而小儿饮食不知自制,喜好食用肥甘厚味、生冷之品。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进食多,方便面、膨化食品等燥热小食品进食多,对蔬菜摄入量较少,则易化湿生痰,容易外感发病或食积发热。热助肝阳,热极生风,火旺风生,极易引发肝风内动、挟痰走窜而出现抽动症状。风痰为抽动症重要的病理因素,故抽动症患儿宜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宜食用易发热动风的食物。
所以,抽动症小朋友完全不能食用羊肉、鹅肉、鸡肉、虾等食物吗?并非完全不可以吃!合理选择很重要!
鸡性温,可温中益气、补精、填髓。《本草求真》说“鸡属巽而动风,外应乎木,内通于肝……故阴虚火盛者,不宜食鸡,食则风火益助矣。”《随息居饮食谱》中说,“鸡多食生热动风,肝气目疾……皆忌之。”故肝火盛、阴虚火旺的人都不适合吃鸡,加上现在养殖中可能使用催长素等,鸡肉更易热极动风,且易性早熟。
鸭,为水禽,吃的食物多为水生物,故其肉性寒,味甘、咸,归肺、胃、肾经。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止嗽息惊。《随息居饮食谱》:“多食滞气,滑肠,凡为阳虚脾弱,外感未清,痞胀脚气,便泻、肠风皆忌之。”平素身体虚寒,或因着凉引起食欲减退、胃部冷痛、腹泻清稀等,则应暂不食用鸭肉为宜。慢性肠炎、感冒患者应禁食。
鹅肉,甘、平,入脾、肺经,有益气补虚, 和胃止渴之功。《随息居饮食谱》“补虚益气,暖胃生津。性与葛根相似,能解铅毒”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明,“鹅肉甘平无毒,利五脏,解五脏热,止消渴,补虚益气,暖胃生津”,但又记载道:“鹅,气味俱厚,发风发疮,莫此为甚,火熏者尤毒,曾目击其害。”湿热内蕴者禁食。
羊肉,甘,温,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凡外感时邪或内有宿热者忌服。食用后助生湿热,伤及脾胃,易生痰动风、助火助邪。
虾分为淡水虾和海水虾,对虾、明虾、基围虾、龙虾等都是海水虾。淡水虾有青虾、河虾、草虾、小龙虾等。淡水虾味甘、微温,归肝、肾经;海水虾甘、咸、温,归肾经。虾可补肾壮阳,通乳,托毒。《食疗本草》:动风、发疮疥。《随息居饮食谱》:虾, 发风动疾,生食尤甚,病人忌之。《饮食须知》:多食动风助火,发疮疾。宿疾者、正值上火之时不宜食虾;体质过敏,如患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皮炎、过敏性腹泻者不宜吃虾;另外虾为动风发物,患有皮肤疥癣者忌食。
《素问•痹论篇》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丹溪心法》中有“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的论述,且小儿“肝常有余”,肝旺则生热生风。正如《古今医统大全》所言:“脾土虚弱,肝木乘之,故筋挛而作搐”。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冷暖不能自知,家长片面强调高营养,让孩子恣食肥甘厚味,肥甘厚味之物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过食者引起湿阻、食滞、气郁,日久均可化热。或过食零食,加之久坐,可导致脾胃内伤、肠胃积滞,脾失健运,土虚木旺,肝火易炎,痰湿内蕴,食积生湿生痰,蕴而化热,痰热内扰,引动肝风,引发抽动。因此,任何可产生风、痰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抽动症状的反复或加重。因此,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抽动症的诱发及加重因素非常多,小朋友平素饮食应注意清淡,多吃易于消化且富于营养(蒸煮类)食物,少生吃辛辣刺激类食物,如葱、姜、蒜、辣椒等。《黄帝内经》提出“生病起于过用”,饮食是气血化生的基础,是维系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适当则有益,不当则有害。那么,抽动症小朋友究竟能不能吃鸡呢?对于是否能吃鸡等,没有绝对不能吃,需要根据每个小朋友身体状况。比如体内湿热内蕴或脾虚痰湿积食者,就暂时不吃,或咨询专科医生。也可试用排除法:先停服鸡肉一段时间(如3个月),如果停服后抽动症状改善,就先不吃;如果食用鸡肉后,抽动症状加重,也先不吃。如果孩子除了鸡肉,抗拒食用其它肉,可先采用土鸡、土鸡蛋,烹调方法以清蒸煮为主,不要煎炸烘烤,且少量食用。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儿科 倪新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