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末的一个上午,深圳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诊室来了位神色匆匆的患者。还没来得及坐下,患者便急忙说道:“医生,我喉咙里好痒,感觉像有虫子在爬,快帮我看看!”初步检查后发现,患者的口咽部并没有明显的病变和虫子。患者很紧张地追问:“医生,有没有能够看得更深一些的检查?”此时,患者又指着自己的喉咙说:“它又在爬了!我昨天刚吃完鱼生就觉得不舒服。”
医生为患者做了电子喉镜检查。随着电子喉镜的镜头从鼻腔越过鼻咽、口咽,进入喉咽部时,骇然见到有一灰白色条状物正在不停蠕动,仔细分辨下确认,它竟是一条寄生虫活体。在电子喉镜的引导下,通过专用钢丝钳,医生夹出了这条蠕动着的寄生虫。最终,经过病理科医生的专业鉴定,从患者咽喉部取出的蠕虫为肝吸虫成虫,该患者被确诊为肝吸虫病,在专科接受专业的治疗。电子喉镜在咽喉部发现肝吸虫活体,无意中为该位患者早期发现、确诊、治疗疾病提供了直接证据。
病理科毕嘉欣供图
肝吸虫小知识:
肝吸虫的迁徙史:
肝吸虫虫卵的第一站是淡水螺,虫卵被淡水螺吞食后在淡水螺的消化道内孵化,发育成为“尾蚴”,随着尾蚴的不断生长,它们需要体型更大的宿主,以便获取更多的营养物质,这时候,尾蚴便会寻找新的宿主。体型更大的淡水鱼和淡水虾便是他们的第二站,尾蚴进入到鱼虾体内后寄生在它们的肉质内,自体分泌囊壁,发育成“囊蚴”,以囊为保护屏,默默生长,静待下一次迁徙。当含有“囊蚴”的鱼虾被人类食用后,它们便到达了第三站。“囊蚴”在人类消化道内破囊而出,在肝胆管内发育为成虫,一般认为,成虫在体内可存活20至30年,期间不断产生大量受精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再次进入大自然,在水体中伺机开启下一个循环。
感染肝吸虫有什么危害?
引发胆管炎、胆道结石、胆道感染、胰腺炎、肝胆肿瘤性疾病。
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肝吸虫?
a.粪便常规检查,粪检找到肝吸虫虫卵是确诊的根据,一般在感染后1个月后可在大便中发现虫卵。
b.抽血检查。肝吸虫抗体检查阳性。
c.超、CT检查提示寄生虫感染可能。
肝吸虫病能治好吗?
早期肝吸虫病可以完全治愈。早期确诊是治愈的关键,肝吸虫感染早期并无明显不适症状,如果近期有进食生鱼片、刺身、生虾蟹等食物,应及时检查大便常规及肝吸虫抗体,一旦确诊及早规范治疗。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药物,应用最多的是吡喹酮与阿苯哒唑。
吃生鱼片时多蘸酱料能杀死肝吸虫卵吗?
生鱼片是我国很多地区及亚洲国家的传统美食,当地人民往往会为生鱼片搭配五花八门的佐料及蘸料,例如生抽、醋、茶油、鱼腥草、蒜末、姜丝等。据传,搭配这些配料能让生鱼片更加鲜美爽口,同时也能杀灭其内的寄生虫卵。普遍认为,在厚度约1mm的生鱼肉片内的囊蚴,在90℃的热水中,1秒钟即能死亡,75℃时3秒内死亡,70℃及60℃时分别在6及15秒内全部死亡。囊蚴在醋(含醋酸浓度3.36%)中可活2个小时,在酱油中(含NaCI 19.3%)可存活5小时。在烧、烤、烫或蒸鱼时,可因温度不够、时间不足或鱼肉过厚等原因,不能够杀死全部囊蚴。所以,吃生鱼片时多蘸酱料及多加各种佐料并不能有效灭杀肝吸虫卵,仍然存在感染肝吸虫病的风险。
如何预防肝吸虫病呢?
肝吸虫的感染无性别、年龄和种族之分,人群普遍易感。人类感染的中间宿主是淡水河鲜,感染方式以进食生螺、鱼、虾及被其污染的其他食物为多见。
a.避免进食未熟透的淡水鱼、虾、蟹、螺等河鲜。
b.分类使用炊厨用具,处理水果、熟食、生肉的刀、砧板、碗碟应严格分开,避免混用。
c.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
d.肝吸虫流行地区人群定期检查粪便常规及肝吸虫抗体。
参考资料:诸欣平,苏川.人体寄生虫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谭串、病理科毕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