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小暑节气何以解“暑”,中医养护来支招

发布日期:2024-07-06

小暑时节,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其特点是高温潮湿多雨,天气炎热,阳光猛烈,雷暴频繁,万物狂长。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外感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中,唯独“暑”是复合邪气。由于夏天高温潮湿,暑邪多夹杂火邪与湿邪。因此会出现火邪致病的中暑、高热、惊厥、抽搐、昏迷等火邪病症状。湿气困厄致胸闷、纳呆、呕吐、腹泻等湿邪症状。

小暑要预防暑邪,也要清热利湿。今天就带大家开启正确的中医养护化解复合暑邪的方式。

1.小暑节气易得暑病,要分轻重缓急,标本兼顾。对中暑高烧的患者,切忌用冰袋冷敷,这样会把火热邪气遏气制于体内,伏邪内窜到心包和心,变成危重症。可用50%酒精、金银花露等酒精制剂擦洗体表的颈动脉、腘窝、肘窝、腹股沟动脉处,至皮肤泛红,以起到宣散热毒的功效,禁止擦项背和足底,注意保暖观察体温,汗出时及时更衣。

2.夏季人的阳气发散在外,脾胃有所失调,容易“上吐下泻”。可先服用糖盐水的电解质类饮料,以补充电解质,完成排毒以后的自愈功效。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如振奋中焦阳气,健胃祛风作用的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

3.有些人因为肾阳不足,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会出现“五更泻”。“五更”指凌晨3至5点,此时阳气虚弱,寒气入侵,易出现小腹冷痛里急,腹泻后症状缓解。可给予温针灸肾俞和大肠俞,针法以温补手法。结合内服中药,少吃寒凉和甜味食之品。


 


4.情志调摄:“烦夏莫如赏夏”“心静自然凉”

小暑时节,气候酷热,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力,故而应该保持心态平缓。可运用“五音疗疾法”,多听听属于火的徵音和属于水的羽音相配合以利于心脏的功能运转。可在睡前听《紫竹调》,以感染、调理情绪。

5.小暑食疗:清热利水、健脾祛湿的食材,如选用荷叶、莲藕、冬瓜、苦瓜、绿豆、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茯苓等,不食寒凉之物。

6.小暑时节,穴位按摩:以达滋阴降火、宽胸宁神、利水除湿功效。三泉穴:

①涌泉穴,炎热的夏季,出汗较多会伤气伤阴,容易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此时要注意滋阴降火。建议多按揉涌泉——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大力气揉20次至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



 

②极泉穴,很多人在室外会感觉热的心烦,即便是回到空调房也不会很快平静情绪,遇到棘手的工作更是容易情绪化。这个时候不妨按按极泉穴,以宽胸宁神。


 

操作方法:双臂交叉于胸前,双手按对侧腋窝,用手指适度地按摩捏拿,每次按捏3分钟左右;然后,左手上举,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举右手,用左手手掌拍打右腋下。每次拍打30次至50次,反复操作5遍。

③阴陵泉穴:夏季湿气较重,一些人会出现脘腹胀满、不爱吃东西、大便稀溏,甚至水肿等症状。


 

按揉阴陵泉:将拇指指端放于穴位处,按揉2分钟左右,以酸胀为度以达利水除湿。


夏炼三伏,冬炼三九

入伏多在小暑和大暑之间,三伏天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秉持“春夏养阳”和“冬病夏治”的原则,三伏天可到深圳市中医院做天灸等治疗,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

①三伏贴天灸:可以促进身体气血运行,温通经络,是选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使局部充血并起泡的一种外治法。成人四小时,小儿半小至一小时。


 

②三伏灸:

隔姜铺灸,生姜又名御百邪,是民间千古良药,既可以预防,又可以祛除“风、寒、湿”三种邪气。铺灸完美结合生姜和艾绒,具有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的功效,升举一身之阳。可有效预防或治疗以上冬病夏治的病症。



不适合治疗人群:实热症、阴虚发热、高血压、昏迷病人、皮肤过敏溃疡、孕妇。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深圳市国医之窗中医药人才培训中心潘晓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