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是甲硫氨酸脱甲基后的产物。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异常疾病,多种因素可导致血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的蓄积,形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是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一样,是判定脑卒中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因有哪些?
营养及生活方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引起叶酸、维生素B12和B6的消耗过多或摄入过少,导致同型半胱氨酸升高。
年龄和性别:高同型半胱氨酸随着年龄升高而升高,男性高于女性,女性绝经后高于绝经前。
遗传因素: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的某些关键酶失活。如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BS、MS、胱硫醚β裂解酶(CBL)、甜菜碱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BHMT)、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和突变。
疾病和药物: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硬皮病、贫血和恶性肿瘤等疾病以及应用氨甲蝶呤、一氧化氮、抗癫痫药、利尿剂、烟酸等药物可使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密切相关
同型半胱氨酸被称为血管杀手,升高会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和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还可以增加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使得血管斑块的形成和增加。此外,它还可加速血管收缩造成血栓的发生。一旦相应脑血管因为局部狭窄或者血栓形成脱落堵塞在周围血管,就会导致血管支配部位的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卒中的发生。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引发脑卒中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当同型半胱氨酸值>10.50umol/L时,患脑卒中的风险将会增加4.2倍。同型半胱氨酸值≥14.24μmol/L的人群患卒中风险是<9.25μmol/L人群的1.8倍。因此,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降低脑卒中事件的发生率十分重要。
那么,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调理高型半胱氨酸血症?
医生建议大家要理性看待同型半胱氨酸值,若发现自身同型半胱氨酸超出正常值或持续升高,不要惊慌,也切勿盲目吃降同型半胱氨酸药物!要想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从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营养治疗、精准补充和药膳保健四大方面做起!
一、健康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增加运动量,有助于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二、营养治疗
1.叶酸 每日补充0.8mg叶酸是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最佳剂量,大剂量(1mg/d以上)可能会掩盖维生素B12的缺乏,引起锌的缺乏。
2.维生素B12 单独补充降同型半胱氨酸效果没有叶酸明显。但在缺乏维生素B12或其基因有缺陷时,可以加大剂量或补充甲基钴胺素。
3.维生素B6 单独使用降同型半胱氨酸效果不明显,与叶酸、维生素B12联合,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4.天然甜菜碱 餐后补充甜菜碱降同型半胱氨酸效果比叶酸效果好。在MTHFR基因突变或叶酸缺乏时补充甜菜碱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5.胆碱 研究发现,补充2周2.6g胆碱可使平均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降低18%。
6.联合补充 推荐每天1000mg天然甜菜碱、0.8mg叶酸、2.8mg维生素B2、2.8mg维生素B6以及4.8μg维生素B12的降同型半胱氨酸方案。
三、精准补充
临床中可以根据MTHFR、MTRR基因的多态性结合叶酸、维生素B12、维生B6、胆碱、甜菜碱等营养素水平制订个性化的精准补充方案。
四、药膳保健
以下4款药膳可帮助您调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兴趣不妨试试哦。
大麦茶
配方:大麦茶15g。
功效:消食和胃,化浊降脂
用法:每日1至3次,每次15g,饭后开水浸泡10分钟左右,待放置温凉即可饮用。
山楂羹
配方:山楂糕或山楂40克,白糖1匙。
制法:山楂糕切成小方块或山楂切成片,倒入小砂锅加入适量水,用小火慢炖1小时,再加入适量白糖,炖半小时,汁糊成羹时离火。
功效:消食健脾,化浊活血
用法:每日1次或2次,每次1小碗,或当点心吃。
药膳茶
配方:决明子8g、甘菊8g、金银花8g及川芎8g
制法:将上述4味药混合配制成药膳茶.分别装4入小袋以备使用。
功效:清热活血,降压通脉。
用法:每小袋兑450mL开水,可分2次泡开,15分钟内饮用完,未规定喝茶时间和量,每天4份茶共加兑1.8L水泡开饮用,14天为1个疗程。
菠菜鸡胸沙拉
配方:菠菜200g、鸡胸肉100g、玉米粒100g、生抽10g、醋5g、糖4g、香油3g、生姜2片。
制法:1.菠菜去根,切段。烧一锅水,水沸腾后放入少许油,放入菠菜,烫20秒,捞出来放入可以喝的冷水里,充分冷却后捞出沥干。
2.在水中放入2片姜,放入鸡胸,煮大约15分钟,用筷子扎一下,鸡胸能比较容易穿透的时候,捞出来。
3.把鸡胸放在案板上,盖上一张保鲜膜,用擀面杖把鸡胸敲散,然后撕成鸡丝。
4.在小碗里放入生抽、醋、糖和香油,搅拌均匀成调料汁。
5.在盘子里放上菠菜、玉米粒和鸡胸,浇上调料汁,吃的时候拌匀就好。
功效:益气健脾,降脂化浊
用法:可早、中、晚餐时食用。
供稿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黄柳玲
科普指导:深圳市中医院卒中中心秦秀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