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脑梗死等疾病令人闻风丧胆,短时间内可致患者休克甚至死亡,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然而这两种疾病的发生源于同一种病因,那就是隐藏在动脉内的杀手——动脉粥样硬化。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涉及多种病理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由吸烟、高胆固醇血症、血压增高、糖尿病等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慢性损伤,开始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过程。
2. 由低密度脂蛋白(LDL-C)、胆固醇等脂质沉积于损伤的血管内皮下,引起脂质积聚,启动动脉炎症和进一步损伤。
3. 而后逐渐形成由脂质、复合糖类、炎症细胞、坏死组织等共同组成的粥样斑块,进一步引起动脉壁增厚、动脉硬化、血管管腔狭窄,血流变缓。
由以上的简单介绍,不难看出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幕后黑手有吸烟、高胆固醇血症、血压增高、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除此之外,年龄增大、体重过高、尿酸增多等也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这些统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若有发生,要引起十足的警惕,积极监测、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判断
如何判断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呢?事实上,除非发生严重的心梗、脑梗及双下肢动脉闭塞,很难通过日常的症状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临床上,若无明显症状,首先通过无创、易获取的颈动脉超声、双下肢动脉超声来综合判断全身的血管情况。若出现了胸闷、胸痛、头晕、头痛、双下肢疼痛,请尽快前往医院进行专科检查判断。
三、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控
事实上,基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原因,不难推断出在平时的生活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可以积极预防、延缓进展的。
首先,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积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控制饮食总热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和糖类摄入,通常建议每天脂肪摄入限制在20g以内,其中饱和脂肪酸控制在2g。同时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根据自身情况、活动习惯、心脏功能设定活动强度,循序渐进。此外,生活规律、戒烟限酒、调控情绪,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也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的重要手段。
其次,中医药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包括疾病的预防、治疗及病后防复。中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属于“脉痹”,其引起的胸痛则称之为“胸痹”,病机多归于痰、瘀、毒。《医学正传》曰:“津液粘稠、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通过中医辩证论治,可达到减轻症状、改善预后的功效。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医务部 李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