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最大的财富”——这一观念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面临的压力和诱惑不断增加,这些因素可能会威胁到我们的健康。因此,健康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健康,并采取哪些措施来维护它呢?
一、如何定义健康
在探讨健康的真正内涵时,我们不得不提到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给出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包括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这一概念突出了健康是身心多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那种只要不生病、不去医院就叫做“健康”的陈旧观念。这种观念忽略了健康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关于健康的决定因素
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由四个因素决定:遗传因素:占15分;环境因素:占17分(其中社会环境占10分,自然环境占7分);医疗条件:占8分;个人生活方式:占60分。
让我们换个角度
来探讨健康的生活方式
想象一下
我们不是在讨论一个抽象的概念
而是在分享
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
这些故事
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夏日午后的疗愈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空气中弥漫着潮湿和闷热,仿佛连呼吸都变得沉重。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的心情也容易变得烦躁不安。
这天,深圳市中医院来了一位满脸愁容的阿姨。她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手里紧紧握着一张诊断书,上面写着“失眠和焦虑”。阿姨坐在深圳市中医院于海波主任的对面,开始讲述她的故事。她的失眠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每个夜晚都是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焦虑的情绪也如影随形,让她白天也无法安心。她尝试过各种方法,但似乎都无济于事。
于主任耐心地听着,他并没有急于开始针刺治疗,而是用他那温暖而平和的声音,开始和阿姨聊起了家常。他询问阿姨的日常生活,她的家庭等。随着谈话的深入,阿姨渐渐放松了下来,她开始分享自己的忧愁和悲伤。他们聊了一下午,于主任的话语像春风一样,慢慢吹散了阿姨心中的阴霾。阿姨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这是释放压力的泪水,也是感激的泪水。
最后,于主任微笑着对阿姨说:“放心,我知道你已经好了,不用扎针了。”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信心和力量,让阿姨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心。
阿姨离开诊室的时候,步伐明显轻松了许多。她知道,于主任还没有给她开任何药物,也没有进行任何治疗,但他给予的宽慰,却是最有效的良药。阿姨仍然坚持进行了几次针刺治疗,阿姨的失眠和焦虑症状逐渐减轻,她的生活也重新充满了阳光和希望。
于主任一直强调在治疗过程中,一定先让患者心神定,关注患者的精神和情绪状态,也就是“守神”,正如《黄帝内经》中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味着通过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集中,可以促进气血的正常运行,增强身体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针尖上的温暖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有一对可爱的姐弟,姐姐12岁,弟弟10岁,却让姥姥姥爷担忧不已。他们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也有所下滑。于是,姥姥姥爷决定带孩子们去看医生,希望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深圳市中医院于海波主任首先与姥姥姥爷进行了深入交谈。他了解到,这对姐弟自小由慈爱的姥姥姥爷抚养长大,因为父母工作繁忙,陪伴时间较少。尽管姥姥姥爷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们的内心却逐渐变得封闭。他们在学校里注意力不集中,不爱说话,成绩也一直不理想。
于主任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治疗”方式。他没有立即给孩子们开药或进行针灸,而是建议下次让父母陪同治疗。他耐心地与父母沟通,解释了孩子们的情况,并强调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父母深受触动,意识到自己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决定调整工作安排,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们。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于主任为孩子们进行了针灸治疗,同时,孩子们的父母也如约而至。渐渐地,姐弟俩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他们开始主动与人交流,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其实,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治疗,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关怀和陪伴。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宝贵财富。而像于主任这样的医生,他们不仅治疗疾病,更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性格变得更加开朗,他们开始主动与人交流,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父母也感到更加满足和快乐,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带来的积极变化。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感到受到家庭环境和父母陪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通过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治疗和改变,可以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促进整个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从恐慌到希望的健康管理之旅
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大都市中,住着一位名叫李先生的普通白领。他的生活就像这座城市的节奏一样,快速而有序,每天在工作和家庭的两点一线间穿梭,却鲜少有时间停下来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然而,一次公司组织的例行体检,却将他平静的生活掀起了波澜——体检报告显示他患有肝囊肿和肺结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先生的焦虑情绪日益加重。每当夜深人静,他便沉浸在网络的海量信息中,试图寻找疾病的线索和答案。但信息的海洋广阔而深不可测,他越是深入,越是感到害怕。那些关于疾病的种种描述和可能的并发症,让他的心情愈发沉重,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能看到明年的春天。
夜晚,李先生常常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他的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奔腾在无尽的忧虑和恐惧之中。工作和生活的质量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他的笑容不再,眼神中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李先生的妻子注意到了他的变化,决定帮助他走出来。她因为之前在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于海波主任处就诊过,推荐并鼓励李先生也去就诊。于主任耐心解释,我们的目光不应仅仅停留在疾病的标签和表面症状上,这些疾病实际上是身体在与我们沟通的一种方式。它们就像是身体发出的信号,提醒我们可能存在某些需要关注的健康问题。在中医理论中,这些信号可能与气血阴阳失调有关,这是中医对于身体健康状态的一种整体理解。李先生意识到,他不能被这些疾病的名字吓倒,而是应该积极面对,采取行动。
于主任告诉李先生:“针灸的目的不仅是刺激穴位,更重要的是调整气血,使经络通畅,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不过针灸只是手段,真正的治疗是患者自身的觉醒和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先生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不再为疾病的名字感到恐慌,而是更加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
于主任总是笑着说:“身体的气血运行在一定的通路——也就是经脉上,气血不患寡而患不均,气血不均衡,是引起疾病的根源。道路通畅了,人就健康了。”李先生深感于主任的话中包含了深刻的中医智慧,也让他明白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更是一种身心和谐的状态。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领悟到:正确认识疾病,及时采取健康干预措施很重要。众所周知,人生的下半场,比的是健康,拼的是心态,我们能做什么去保持健康呢,其实早在数千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就为我们描绘了如何养生。这部古老的中医经典,以其深邃的智慧和远见,为我们提供了一套通往健康的终极指南:
1. 法于阴阳
2. 和于术数
3. 食饮有节
4. 起居有常
5. 无妄作劳
6.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7.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8. 恬淡虚无,节欲保精
意思是要求我们保持规律的作息,均衡饮食,管理压力,适量运动,保持积极的心态等。
参考文献:
[1]黄永毅,李福民.现代健康观念面面[J].卫生职业教育,2004,16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 张金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