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牙的发生主要由于口腔中的细菌利用食物残渣发酵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腐蚀牙齿的硬组织。0-3岁的婴幼儿正值乳牙萌出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发生蛀牙不仅影响口腔健康,还可能对其咀嚼功能和发音产生影响,因此,早期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步:出生6个月以内
母乳含有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素,并且母乳喂养对宝宝学习正确呼吸、吮吸以及吞咽都有明显优势。但是不正确的喂养方式和过长时间的母乳喂养,可能会导致蛀牙的发生。根据母乳喂养与婴幼儿龋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建议纯母乳喂养到婴儿6个月,之后结合辅食添加情况,母乳喂养可延长至2岁或以内。
对于出生6个月以内的宝宝,乳牙还没有长出来,主要是纯母乳喂养,不建议加水、果汁或其他任何食物,但当母亲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母乳喂养时,可以采用配方奶喂养。随着婴儿月龄增加,母乳喂养应从按需喂养模式到规律喂养模式递进,逐渐减少喂奶次数,避免养成含乳头或奶嘴入睡的习惯,并减少夜间喂养次数。建议3个月内可夜间喂养2次,4至6个月减少到1次,6个月以后最好不再夜间喂养。
刚出生的婴儿唾液分泌量少,易受到外界病菌侵袭,4个月左右时婴儿可通过牙床和舌头的触感认识世界,但同时也可能将细菌带入口腔。因此,婴儿从出生后家长即开始为其清洁口腔非常重要。为婴儿清洁口腔前,家长需认真洗手,然后在手指上包绕干净柔软的纱布,蘸温水轻轻擦洗婴儿牙床、腭部和舌背,每天至少清洁1次,有助于家长及时发现婴儿口腔中的新情况。为减少婴儿哭闹,可将清洁口腔和洗脸、洗澡放在一起,使婴儿熟悉口腔清洁动作,将来也更容易接受刷牙。母乳喂养时母亲需注意清洗乳头,保持乳头清洁卫生。婴幼儿进食后如不方便清洁口腔,可喂温开水稀释口腔中滞留的奶液。如为人工喂养,喂养使用的奶瓶等器具应注意消毒,消毒后24小时内未使用的奶瓶应重新消毒,避免细菌滋生。
第二步:出生7至12个月
7至12个月的婴儿乳牙开始逐渐萌出。WHO建议6个月以后鼓励继续母乳喂养并逐步添加辅食,保持合理的喂食间隔。7至12个月辅食建议保持原味,不在奶、粥、果汁或其他液体里加糖,不给婴幼儿软饮料和甜点,不让婴幼儿长时间口含甜奶或甜饮料。此外,看护者可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口腔中的致龋细菌传播给婴幼儿,所以在喂养时应避免用自己的口腔接触奶嘴检测温度,不跟婴幼儿口对口亲吻,不将自己咀嚼过的食物喂给婴幼儿,不共用餐具。
WHO提出:乳牙一旦萌出,家长就必须为婴幼儿刷牙。家长可用纱布、指套牙刷或儿童牙刷为婴幼儿刷牙,刷牙以机械清洁为主。当乳磨牙(后面的大牙)萌出后,家长可使用儿童牙刷清洁婴幼儿上下颌牙齿所有牙面,特别是接近牙龈缘的部位。推荐家长使用含氟牙膏为孩子刷牙,每天2次。为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建议0至3岁婴幼儿使用500至1100mg/kg的含氟牙膏,每次使用量为米粒大小(15至20mg),刷牙后使用纱布去除口内余留牙膏。
宜在第1颗牙齿萌出后6个月(通常为出生后12个月)内进行第1次口腔检查,请医师帮助判断婴幼儿牙萌出及口颌面部发育情况,并评估患龋风险,主要内容包括:饮食喂养习惯、口腔卫生习惯、生长发育情况(特别是牙齿发育)以及患龋风险评估等,提供有针对性的口腔卫生指导,如发现蛀牙等口腔疾病宜及早诊治。
第三步:1至3岁
1至3岁此时期幼儿生长速度相对于婴儿期明显变慢,大部分幼儿1岁后乳磨牙开始萌出,咀嚼能力明显提高。开始断奶的时间可在10至12个月,首先断夜奶,1岁半或2岁完全断奶。断奶的目的不是完全断绝母乳,而是让幼儿循序渐进过渡到食用家庭膳食。1岁时鼓励幼儿使用水杯(或吸管),尽量减少使用奶瓶,1岁半脱离奶瓶,不用奶瓶当做安慰奶嘴。
2岁幼儿因手部精细运动能力尚未形成,还不能真正将牙齿刷干净。因此,家长可以教幼儿刷牙,但承担刷牙任务的主体是家长。如果幼儿自己刷牙,家长需要在幼儿刷完后查遗补漏,再彻底清洁1次。婴幼儿刷牙后、睡前不再进食。家长帮婴幼儿刷牙使用的方法是最简单的圆弧刷牙法,牙齿各个面(包括唇颊面、舌面及咬合面)均需刷到。最后一颗磨牙的远中面(最里面)容易遗漏,刷牙时宜选择小头牙刷,这样牙刷才能在口腔内灵活转动,刷到所有牙齿的表面。提倡一人一刷一口杯,不与其他人共用,避免细菌传染。乳牙萌出建立邻接关系后,家长就需要开始使用牙线清理婴幼儿牙齿邻面。正确使用牙线是安全有效清洁口腔的方法,可以预防蛀牙发生。建议每天至少使用1次牙线。
婴幼儿的口腔健康是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蛀牙不仅需要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还需要科学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家长朋友们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婴幼儿蛀牙的发生率,为宝宝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口腔科 许怡